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3招自測體內濕氣重不重!祛濕的方子都在這裏了。

3招自測體內濕氣重不重!祛濕的方子都在這裏了。

夏天,妳離不開壹杯冰飲料。

可是喝了幾天冰鎮下午茶,好幾天都好困,腰酸背痛,做什麽都沒精神,舌苔厚到刮下來粘在墻上,愛吃的零食也沒了胃口。

只要妳說出來,周圍的人指定這種情況就是妳體內濕氣太多了!沈重!是啊!

但“水分”只是壹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概念。現代醫學中,沒有“濕氣”這個概念。

本文也將從中醫的角度來解釋“濕氣”,希望能幫助大家正確理解“濕氣”。

什麽是濕氣?

中醫理論認為,濕為陰邪,重濁粘稠,易阻氣機,損傷楊琪。

這個能不能再隱晦壹點?翻譯過來,就是水和液體代謝異常引起的壹系列人體功能障礙(排尿不利、腹瀉水腫等。)或外界濕氣(雨水、濕氣等)的侵入。).

聰明人看得出來,濕氣是水,但那是多余的水。多余的水分在體內停留時間長了,慢慢就變成了垃圾,堆積在體內。

古人認為風、寒、熱、濕、燥、火構成自然氣候,六氣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當出現異常偏離時,它們就成為致病的病原體,中醫稱之為“六淫”。

其中濕氣是最調皮的,它可以和其他幾種邪氣糾纏在壹起,讓妳苦不堪言,讓妳壹年四季都在濕氣中掙紮!

中醫把濕氣分為體內和體外:

外部潮濕:主要是氣候潮濕、淋雨、長期在水中作業等外部因素。

可能出現頭脹、胸悶、身重而痛、發熱乏力、關節沈重等癥狀。

體內濕氣:主要由飲食不當、暴飲暴食、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引起。,由於脾運化功能的減弱。

可有腹脹腹痛、胸悶脹滿、食欲不振、大便不規則、惡心嘔吐、水腫、少尿等。

西醫裏沒有“濕氣”這壹說。

怎麽知道自己體內有沒有濕氣?

廣東人常說“十人九濕”。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濕”?中醫認為主要有三點:

看狗屎

中醫認為,大便黏濁是濕氣重的表現。

大便呈藍色,不成形,有的總是粘在馬桶上,很難沖下去;同時還伴有便秘,說明體內濕氣已經很嚴重了。

另外,女性白帶發黃也是濕氣重的表現。

看身體狀況

如果妳經常感到沈重、虛弱、頭重腳輕;

到了飯點就不覺得餓了。如果吃了東西,肚子會脹大,甚至會有隱隱的惡心感,說明體內濕氣很重。

還有突然肥胖、手腳冰涼、鼻炎、血壓血糖升高、血脂異常等。,也可能是濕氣重造成的。

看舌苔

健康的舌淡紅潤澤,表面有壹層舌苔,薄而白,幹凈,幹濕適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苔上有類似白膜的東西,說明舌頭比較胖,甚至兩邊都有齒痕,這也是體內有濕氣的表現。而且,白苔越厚,濕重越嚴重。

所以濕氣肉眼可見的典型癥狀有三個:舌苔有齒、舌苔厚膩、大便稀溏。

去濕?先看看妳是什麽樣的濕

濕氣很擅長配合其他外邪作案。所以,同樣濕氣重,但每個人的癥狀不完全壹樣。

根除濕氣,壹定要對癥下藥。

1,濕疹,蕁麻疹

南方夏季悶熱多雨,潮濕的環境和空調風會讓濕氣和感冒侵襲人體。

首先要突破的是我們的皮膚系統。壹旦免疫力低下,就容易引發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這個時候就要“祛風勝濕”,驅風祛濕。

具體方法是通過防風、羌活、獨活、升麻等中草藥加速體內氣血運行。,從而使身體出汗,從而排除濕氣。

2、沒有食欲,容易疲倦

如果第壹關沒有過,當濕邪穿過皮膚屏障(通過呼吸、飲食等。),它來到我們的身體內部,開始攻擊我們的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

這些部位有濕氣,壹般會出現胃口不好、容易犯困、跑兩步就疲勞、做什麽都沒興趣等癥狀。

(這個時候看舌頭,壹般會變白。)

對於這種濕邪,中醫壹般采用芳香化法祛濕。就是用壹些有特殊香味的草藥去濕氣。

比如我們廚房裏的芳香藥材(香料),如砂仁、豆蔻、草果、藿香、陳皮、花椒等。

如果有以上癥狀,可以每天喝壹片陳皮水,反復沖泡,直至無味;炒菜燉湯時,可以放壹些調料調味;可以用香藥做成香囊,放在床頭,去除濕氣。

分享壹個祛濕香囊的配方:藿香、佩蘭5克、菖蒲5克、薄荷5克、蒼術5克、艾葉5克、白芷5克。

3、小便發黃,大便難沖

當濕氣經過中焦(脾胃)沒有被清除,就會開始攻擊我們的下焦:腎、膀胱、大腸等等。

主要癥狀為“熱”,如小便黃、大便粘稠、味道刺鼻、陰囊潮濕等。,而且舌苔會黃,舌尖會紅。

此時中醫壹般采用清熱利濕的方法,通俗的說就是利尿。可以多吃苦瓜、冬瓜、薏米、紅豆等食物,利濕祛濕。

關於市面上的祛濕茶飲料,大家要慎重選擇,但是不要在沒有明確癥狀的情況下亂喝!

多汗,濕氣就出來了。

無論采用以上哪種方法祛濕,都需要合理的運動和均衡的營養。

更重要的是,濕氣確實對人體有廣泛的影響,但不是惡性疾病,可以適當調養。

最後,本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挑起任何爭議,而是通過客觀的敘述,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更好地了解所謂的“水分”。

參考數據

【1】朱淑芝。冬瓜的清淡藥膳[J]。現代健康,2020(1)。

楊·。芳香療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J].湖北中醫雜誌,2003(10):25-25。

部分內容引用自39健康網、健康160、肖偉健康等。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