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關於江蘇阜寧的500字導遊現在需要今晚的作業。

關於江蘇阜寧的500字導遊現在需要今晚的作業。

鹽城東臨黃海,面積1.5萬平方公裏,人口81.5萬。具有2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豐厚,交通便利,被譽為“東方濕地、水綠鹽城”。

鹽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漢元壽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縣以來,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為古鹽阜大地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鹽城是明代著名書法家施耐庵、宋臣、路祥、秀夫、宋曹的故鄉。是中國著名的雜技之鄉、淮劇之鄉、煙花之鄉,文化底蘊豐厚。鹽城也是中國重要的革命老區之壹。曾有“西有延安,東有鹽城”之說,擁有全國最大、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設施。

鹽城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沿海灘塗面積683萬畝,占江蘇省灘塗總面積的75%,全國1/7。有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建中華鱘自然保護區,中國最大的近海沙洲。東沙。這裏海天相接,植被茂盛,鶴舞鹿鳴,是壹片原始的生態風光。是近百種國家壹、二級保護動物和近千種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生長地。世界上60和25的野生丹頂鶴和麋鹿種群生活在這裏,被列為世界重點濕地保護區。鹽城西部地處何麗霞地區腹地,大縱湖、九龍口湖、馬家蕩湖水域面積近百平方公裏。這裏物產豐富,風景如畫,民風淳樸,民俗文化悠久多彩,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完好,被譽為“金壇銀蕩”、“魚米之鄉”。

目前,鹽城正在積極規劃建設鹽城濕地生態國家公園,打造“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濕地公園、東亞最佳生態旅遊天堂”。鹽城旅遊將以鮮明的主題形象、較高的資源品位、獨特的景觀形態、巨大的生態效應、強大的旅遊吸引功能,迎接五湖四海的賓客。

歡迎來到丹頂鶴的故鄉,麋鹿的故鄉,美麗的鹽城,開放的鹽城!

鹽城十景

“鹽城十景”評選概況

經市委、市政府同意,“鹽城十景”評選活動由鹽城市委宣傳部、鹽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鹽城市旅遊局、鹽城市建設局、鹽城市文化局、鹽城市廣電局、鹽阜大眾報社聯合主辦,鹽城市旅遊局承辦,鹽城市農業銀行策劃。從2001年6月開始持續了半年。經過征集參賽單位、組委會篩選、群眾投票、專家評審、評委會評定等程序,評選結果於2001 12 18公布。入圍的10景點有:

江蘇海天鶴鄉-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金壇陸貞-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枯枝繽紛——鹽城枯枝牡丹園

垂直湖中的秋景——杜妍縣大縱湖風景區

龍遊明珠——建湖縣九龍口

鐵軍紀念碑——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施公的遺產——施耐庵紀念館

西溪古韻——東臺市泰山寺

金色的寶塔流動的光輝——鹽城市農業銀行大樓

迎客聚賢——鹽城迎賓公園

這些景點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3建市以來,我市新建、擴建、改建的壹批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城市公園和標誌性建築的傑出代表。它們體現了時代特征,反映了鹽城的新形象。

鹽城的旅遊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經過近20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旅遊接待條件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了“三帶壹區”的旅遊發展格局,即東部沿海灘塗自然風光帶。中部通榆路人文景觀帶;西部何麗霞水鄉民俗旅遊帶和鹽城新四軍紀念館組成的旅遊區。“鹽城十景”評選活動有效強化了廣大市民的旅遊意識,在全市範圍內營造了宣傳旅遊、參與旅遊的社會氛圍,為我市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土特產

東臺魚湯面原是宮廷食品,湯濃如乳,滴水成珠,面條白而細,鮮而不膩,是傳統名稱。1924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建湖藕粉餃已有百年歷史。以上述藕粉為原料,配以白糖、棗泥、芝麻粉、肉油、桂花為餡丸,用開水多次熬制而成。形似彈丸,呈淡紫色,細膩豐滿,柔軟豐滿,甜而不膩。桂香滿口詞,享譽海內外。

蝦條是鹽城沿海地區的特產。方法獨特:將生蝦加鹽,用酒曲將生蝦滅菌,然後加入發酵乳、白醬油、白糖等輔料食用。這道菜最好在清明節前吃。

白燉烏魚烏魚是鹽城著名的海鮮,肉質鮮美,有豬油丁、火腿片、蘑菇片、竹筍片等。,放在籠子裏用大火蒸。燉出來的烏魚肉是蒜瓣,湯汁清亮,色澤艷麗,鮮香可口。

紅燒魚皮,據說是清初鹽城竇律寺的首創。將紅薯粉放入開水鍋中凝固成粉皮,切成方塊,看起來就像魚皮。配雞湯,火腿,雞胸肉,好吃,爽口,好吃。

鹽城啟源蟹黃包已有300多年歷史。它是由壹只又肥又黃的活母蟹和精制面條做成的。味道鮮美,尤其是奇緣酒樓的蟹黃包,因此得名。

何首烏餅是用濱海縣特產何首烏粉制成的。味道鮮美,色澤透明,健康,能治白發,已成為壹種很好的宴席。

四鰓鱸魚產於響水縣關河。嘴大,鱗片薄,體側平。菜花季節,魚身有黑白花紋,也叫“菜花鱸魚”。魚頭有重疊的鰓,看起來像四個鰓。肉質鮮嫩,魚湯鮮美,可與雞汁媲美。過去它是壹種貢品。

鹽城糖麻花,又名油繩,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特點:香、甜、脆、酥、油而不膩,好吃。它被列入中國風味專業指南。

吳恙香腸生產歷史悠久。它最初是由東臺臺城的吳恙熏制餐館生產和經營的,因此而得名。吳恙香腸色澤鮮艷,味道鮮美,被列入《中國名吃指南》。

福寧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蛋糕片潔白如雪,柔軟如雲,入口甜潤。主要由糯米粉精制而成。

吳優醉螺,又名糖泥螺,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其特點是:香、甜、脆、嫩,是佐餐、佐酒的佳肴。

大縱湖醉蟹大縱湖蟹大黃多。洗凈後用鹽城曲酒、黃酒、淮鹽、花椒等原料飲用。該產品具有外形逼真、肉質細嫩、風味濃郁、醉人、酒香鮮、營養豐富、無需蒸煮、攜帶方便等八大特點。是宴請、旅遊、饋贈的佳品。

龍崗梨產於杜妍縣龍崗鎮北部的沙崗地區。這個梨看起來像紡錘,吃起來像嫩淩。平均單果重200克,最高800克,果肉厚,含糖量在15以上。在相關省賽中三次奪冠。

格物嫩姜片是杜妍縣吳歌醬制品廠生產的姜片,其特點是鮮、甜、脆、嫩,形似薄紙,味道鮮美。其制作方法是選取寒露前三天采收的鮮嫩生姜,經過13工序制作而成。

旅遊文化

鹽城與鹽

在黃海之濱,有壹片北面離黃淮不遠,南面靠近長江的區域。這裏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湖密布,草木芬芳。這654.38+0.5萬平方公裏的面積,叫鹽城。鹽城自古以鹽為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鹽城的歷史,就是壹部清澈如鹽的鹽文化史。鹽城也是壹座鹽博物館,和鹽壹樣有著豐富的內涵,非常耐人尋味,很有意思。

鹽的歷史

鹽城天生產鹽。古有淮河入海於鹽城以北,西周時稱為“懷壹之地”。漢代以前,淮河南北的海濱有人把海水煮鹽。淮河有南北兩區,鹽城、揚州、南通在淮南。這些地方出產的鹽叫淮南鹽。西漢初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濞的壹部分封地。他靠煮鹽發了財,於是揭竿而起,反叛皇位。漢朝廷意識到鹽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物資,也是與國家安危密切相關的物資。大臣桑弘羊出版《鹽鐵論》,使鹽鐵論必須由朝廷控制。所以漢武帝時期,鹽鐵“籠於天下”,鹽鐵由官員管理。政府養民以利鹽,官員收運銷鹽。後來掌管的官員被稱為鹽鐵官。不久前,鹽城出土了壹塊古代制鹽鐵板,上面鑄有鹽官鑄字,表明古代制鹽受到鹽官的嚴密控制。此後歷代都由漢朝統治,鹽務由中央統治機構直接管理。漢代農業部掌管中央政府,到了唐代,專門提升鹽務部掌管食鹽。元代由鹽務司掌管全省,清代設立鹽務巡察。下面有專門嚴格的管理制度,地方官員不得插手。銷售由鹽務管理局挑選和批準的鹽商辦理。普通人如果被禁止制鹽、運鹽、販鹽,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起初,鹽是直接用海水煮的;宋代以後,先將海水制成含鹽量高的鹵水,再用鹵水在鍋裏炒鹽。從清末開始,逐漸發展為利用太陽的熱量來曬鹽。隨著技術的進步,食鹽產量不斷增加,朝廷從中受益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明清,食鹽收入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三分之壹到三分之二。元代人說:“國富鹽富。”。鹽稅占當時國民總收入的80%。鹽城是淮鹽的集中產區,淮鹽稅收占全國稅收總額的三分之壹到三分之二。

由於滄桑巨變,黃海海岸線不斷淤積向東延伸,產鹽區不斷北移。但鹽城中北部黃海沿岸地區仍是全國重要的產鹽基地。

鹽名

鹽城生來就姓鹽。漢武帝開國大典第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劃出古射陽縣的東部和黃海的壹部分,另設壹縣,稱為杜妍縣。瀆是溝渠或水道,所以鹽瀆就是鹽河。這是皇帝第壹次正式給予鹽城“鹽”這個姓氏。東晉時,杜妍因“鹽場環城”而改名鹽城,此名壹直延續至今。縣內其他許多地名也與鹽有關。歷代朝廷為了管理鹽政,從上到下都設置了嚴密的管理機構。比如元朝鹽政的最高管理機構是中書省,也就是中央政府,下面各級管理機構是中書省——鹽運部——司——場——團——鹽戶(有的朝代叫亭戶)。古代兩淮鹽政專職管理機構鹽運署分別設在揚州和淮安,鹽城是食鹽生產基地和中轉集散地。因此,當地的地名大多與田、倉、團、鹽戶的姓氏有關。在明代嘉靖年間繪制的淮北鹽場地圖上,* * *有30個鹽場,其中13位於現在的鹽城。著名的鹽場有:《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白居昌,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鏡花緣》作者李汝珍的寫作地草堰場。此外,還有壹些獨特的地方生產枯枝牡丹,如烏尤昌、丁溪昌、劉莊昌、西團和便倉...鹽城有很多地方與古代制鹽方法和工具有關。煮沸海水需要大量的柴火,這些柴火必須提前砍伐晾幹並堆放以備後用,因此得名曹艷、禾多和良多。煮鹽需要爐子和鍋,所以有很多小村莊叫爐子和鍋。古代鹽城有多條運鹽河流,從水路往南運鹽到長江與大運河交匯處,往北運鹽到黃淮交匯處淮安。最重要的運鹽河流叫串場河,是清代開鑿的人工運河。從南到北貫穿了黃海之濱鹽城的十余處鹽場,是鹽城食鹽運輸的大通道。地名“姓”是鹽,古代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上世紀90年代,鹽城撤區建縣,人們給它取名杜妍,至今仍“姓鹽”。據鹽城市統計,鹽城市有上百個地名,其中三分之二與鹽有關,而且都是鹽的“姓”。

鹽城鹽官有名。在古代,由於鹽是朝廷的經濟命脈,歷代皇帝在選拔任用鹽官時都非常謹慎。他們要麽是有才能的人,要麽是皇帝的親信,所以鹽官中不乏名人。還有壹些下級鹽官,在管理鹽政方面成績不錯,被提拔為朝廷官員。北宋時期的晏殊、呂夷簡、範仲淹都曾被發配到鹽城-西溪鹽倉監任低級鹽官。這個鹽倉監只監管白苴、定西等五個鹽場的生產、儲運事務,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鹽管所所長。西溪,位於鹽城東臺,是鹽倉監所在地。顏姝是寫了壹個新詞的人,“喝壹杯吧。去年,天氣老了。太陽什麽時候下山?”?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顏歸,香徑獨仿徨。這是壹個很有名的詞,詞牌是浣溪沙。據考證,此詞寫於西溪。顏姝的孤獨感和失落感流露在字裏行間。他是個才子,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有些不滿。但他在任時還是做出了壹些成績,不僅管理鹽務,還在西溪辦學,培養人才。在西溪地區,無論是鹽商還是鹽民都為他們培養了人才。這也是壹件好事。千百年來,當地人沒有忘記他,他們還把附近的壹條小溪叫做顏夕。後來到朝廷參政,也就是宰相。

繼任的鹽倉主管叫呂夷簡。他在《西溪人》中寫了壹首關於牡丹花的詩《離岸絕壁修何事?“妳該恨駕東風,隨懷搬進五帝府?”他對做壹個鹽倉監這樣的小官不滿到了怨聲載道的地步,內心十分痛苦。但據當地人說,他還是壹個很好的鹽倉監管人,所以後來當上了宰相。在西溪,範仲淹寫了壹首名為《感賦西溪》的五言詩:“誰教西溪小,西溪造大才。”我得知兩位總理來過這裏。“知二丞相”指的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呂夷簡。在西溪,範仲淹不僅認真、出色地監督儲鹽,而且自告奮勇,忍辱負重,努力做了壹件不平凡的事:他帶領人民在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連雲港)修築了1、81裏海堤大堤,擋住了險潮,保衛了堤內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這座大堤後來被世人稱為“龔凡堤”。範仲淹後來因為才華出眾當上了政治顧問。西溪壹個小地方,三個小鹽官都當上了宰相,這在別的地方很少見。

燕京

鹽城的鹽景真是迷人。鹽可以成為壹道亮麗的風景,這是我去產鹽區之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千百年來,淮鹽的制作逐漸從用柴草煮海水演變為用太陽的熱能曬鹽。食用鹽會消耗無數木柴作為燃料,對環境造成極大汙染。據說當時在五百多公裏外的鹽城沿海,“煙火三百裏,竈炸滿天。”海空之間,濃煙滾滾,水汽熏人。竈上做飯的人,沒日沒夜地在鹽竈旁燒壹把火,倒鹵水,刮鹽,在鍋上挑鹽...,風吹日曬,煙燃。曬鹽就很不壹樣了。漲潮時,讓潮水湧進蓄水渠道,這叫納潮。然後用水泵將海水註入鹽池進行暴曬,蒸發水分。當池中的海水曬成高含鹽量的鹵水時,鹵水在結晶池中濃縮,鹵水在池中再次曬成鹽結晶成鹽。後來原鹽經過機器粉碎去除雜質,加工成食用鹽、營養鹽、醫用鹽、工業鹽。整個制鹽過程不使用燃料,耗能少,消除了汙染,降低了勞動強度。尤其會給人營造出壹種無與倫比的景觀——藍天下,海的邊上,壹望無際的鹽池開滿了鹽花。它們閃閃發光,像霜雪、玉石、珍珠、水晶、玻璃碎片...采鹽時,鹽工先把鹽堆起來,海邊看上去就像20多米高的白色小山。漫步其中,令人想起黃海對岸的日本著名景點富士山。鹽城沒有馬平川的山,上帝覺得不公平,就把無數的白鹽山送到鹽城。在遠處的藍天、黃海、紅色的陽光和綠色的蘆葦灘下,它們真的很美!在這風景裏瀏覽是壹種享受!

不僅如此,古人還給鹽城留下了運鹽的河道、碼頭、鹽官府邸舊址、鹽商居所、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密室、鹵池、鍋鐵、鹽竈、鹽鍋、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