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太極經絡

太極經絡

無論中醫還是太極拳,其防治、保健,最終都要落實在臟腑功能上。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是其核心部分,因為人是壹個有機整體,五臟各有特長,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協調。此外,五臟與身體的外口以及五臟與情緒活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此,五臟健康與臟腑生理功能的平衡與協調,是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相對穩定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穩定五臟六腑的正常活動。太極拳運動是利用引導、調息、心理鍛煉等。維護臟腑正常功能,協調內外關系,達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主神誌,運行不暢、心血不足都會影響心臟的功能。而太極拳講的是以心為導體,以身導氣,任氣而行,從而促進血液循環,也就是說拳論中所說的“氣滯周身”。另壹方面,打坐養氣有利於養血安神。

根據現代人的研究,練習太極拳時,循環拉伸的動作使全身肌肉有節奏地收縮和放松,使血液流動通暢,靜脈回流增加,從而加快血液循環,減輕心臟負擔,對人體和心臟都起到保健作用。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肝主泄的功能影響著氣的正常運動和人體正常的消化功能。太極拳通過定中、升降、擴轉等動作和內氣的協調,使胸、膈、腹、背、腰等部位的肌肉有規律、有節奏地收縮和放松。這種導法不僅使五臟六腑得到“自我按摩”,而且引導氣機升降,從而調節脾的運化、胃的進氣和肝的排泄,其他消化系統也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同時脾主肌肉,消化吸收正常,補充肌肉骨骼的營養,通過運動指導,鍛煉肌肉關節,使運動系統的疼痛得到恢復。

中醫認為,肺負責呼吸、把脈,有宣發解郁的作用。如果肺病了,就會引起咳嗽、痰多、呼吸不暢、蘇宣功能失調、外防禦功能減弱。太極拳壹開始要求“深、長、細、勻”的自然呼吸,之後就要“沈入腹部”,這樣可以鍛煉呼吸肌,提高胸部活動,保持肺組織的彈性,增加肺活量。

太極拳對“放松和凈化腹部的氣”的要求可能會增加毛孔通氣和發展防禦氣,這有利於肺的散肅和促進脈搏的功能。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水、主氣,腎功能失調(主要是陰陽氣血失調),元陰、元陽受損,影響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腎主水功能異常,則全身水液替代異常。太極傳要求“要註意腰隙”。首先,腎臟要通過動作指導進行“自我按摩”。運動後,消化功能增強,新陳代謝加快。通過呼吸和練氣,後天的精氣和祖傳之氣會得到充分的補充,然後腎臟中的袁茵和元陽得到補充,這就是所謂的練後養先天之功。

同時通過引導三焦升降,有利於腎蒸騰氣化的主水功能。太極傳養氣藏氣的做法,本身就是從主那裏接受氣的做法。所以,對於中醫所說的腎病患者,太極拳也能起到很好的理療作用。

中醫對經絡的研究,有經絡、絡脈、十二經脈、十二皮部。《太極傳》以銅仁督二脈為基礎,要求“氣要運化全身,如九彎珠”,也說“氣要運化全身,發源於發”。所以通過太極拳的引導,經絡中的氣血自然得到調節,使其運行順暢,不停滯。

這樣可以消除經絡氣血失調,經絡氣血紊亂等致病因素。練過多年拳的人,可以從經脈-經脈-皮膚,從裏到外,從外到內使氣。久而久之,可以改善人體微循環與臟腑的關系,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從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