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運動養生的原則是什麽?有什麽優勢?

運動養生的原則是什麽?有什麽優勢?

運動養生的特點

註意循序漸進的鍛煉和養生鍛煉;註重身心的統壹鍛煉(修養),註重身心的整體調節;可以逐漸改善和增強內臟功能。運動保健就是提高人體的身心調節能力,平衡、協調、統壹人體內外環境,用主動調節的方法激發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改變不良的身體狀況,提高身體素質,達到強身健體、消除疾病、延年益壽的效果!對生活、工作、個人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人是由身心組成的,中醫講究人體健康的平衡和中性。壹般體育鍛煉多為身體鍛煉,而體育鍛煉是鍛煉與養生的結合,註重身心的全面培養,涉及人體各方面的控制能力,如人與環境的調節、飲食營養、脾胃消化、心腦血管循環、代謝排泄系統、內分泌、行為習慣等,並涉及鍛煉、保健等各個方面。

運動養生法可以疏通經絡,打通人體經絡,促進氣血循環,提高消化吸收和新陳代謝,促進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滋養五臟六腑,整體恢復健康。因此,運動養生是人體健康的催化劑。

運動健康需要人們更加關註自身的變化,關心自身的平衡健康,需要人們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因此,運動健康的過程可以主動和被動地讓參與者學習更多的健康知識。只有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健康,引領自己的健康。所以,運動養生才是大眾健康醫療的最佳方式!

運動養生也是中醫提倡的“治未病”的落實。最好的防病醫學之道,所以歷代很多著名的中醫也都是養生的,比如華佗,孫思邈,張仲景等等!所以,運動養生的方式,從古至今壹直在人們的養生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養生運動的特征

(1)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所有傳統的身體姿勢都是以中醫的陰陽、臟腑、氣血、經絡理論為基礎的。運動保健的基本點是養精、練氣、調神,以動形為基本運動形式,用整體觀來解釋運動保健中形、神、氣、血、表、裏的協調統壹。另外,養生操中的虛、實、動、靜動作都是以陰陽學說為指導,而動作的屈伸、俯仰則是以開合動作為指導。可見健身運動的每壹個動作、每壹種風格都與中醫理論息息相關。

(2)註重意識、調息、身勢的統壹,強調意識、調息、身勢的統壹,即意念、呼吸、肢體動作之間的協調。意向是指專註;調息指的是調節呼吸;動形是指身體的運動,統壹是實現形神的統壹;意與氣齊頭並進;形氣感使形體內外和諧,動靜相生。這樣才能起到養生健身的作用。

(3)導、氣功、武術、醫學的融合。千百年來,人們在保健實踐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形成了集導引、氣功、武術、醫學於壹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保健方法。導引氣功衍生出來的技術有五禽戲、八段錦等。太極拳、太極劍等武術成就。但無論哪種運動運用到養生上,都是強調有意防禦、調息、動形,都是以疏通氣血經絡、活絡筋骨、調理臟腑為目的。整合各家之長,是運動養生的另壹大特色。

道教養生運動的特點

在生物界,尤其是人類的生命活動都有運動的特點,這壹點我們的祖先很早就認識到了,所以道家養生專家自古以來就提倡運動養生。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體育運動就已經出現,並被視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莊子》曰:“呼吸,吐故納新,熊已為其命。這個導,提形的人,也是彭祖壽考官的最愛。這說明當時用指導等方法健身的人也不少。

道家的養生觀是建立在形神兼備的理論基礎上的。神是形的主宰,要想形滿,首先要管好神。神,包括生命功能和精神意識,都是人體的產物。壹方面調節生理活動的信息指令,使生命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另壹方面,它接受外界刺激,產生精神思維活動,指揮神經系統,保證人們在社會和自然領域做出恰當的反應。所以神對人體起著積極的主導作用,養生是第壹位的。道家體育養生是針對傲慢的主導地位和特點,通過清靜和內守來維持精神,保持健康無病的狀態。

形狀是上帝的房子,保健也必須保形。形式是生命活動的場所,生命活動必須依附於形式而存在。人開始出生,先變精,再變精,大腦就誕生了。也就是說,人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首先形成組織器官,然後產生生理功能,最後產生精神意識。精神不是直接來源於本質,而是來源於形式。身體本位不僅產生生命功能和精神思維,而且決定精神狀態。人只有活動四肢,舒展筋骨,氣血循環,調理身體,才能靠神,才能養生長壽。可見形神不可分,形神俱生。只有滋養身心,才能實現人體生命機能的整體優化,這是健康長壽的前提和基礎。

神屬陽,在生命活動中易動易散,所以靜應該是養神最重要的。形為陰,易靜少動,需養以動。通過動而養形,靜而養心,動靜結合,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陶弘景也說過:能靜則長生。道家體育養生主張以養神為核心的形神雙修,修形的動作絕不是簡單的動作,也不是盲目的動作。身體的任何有效運動都離不開精神寧靜的制約。在運動中,意識的集中、身心的放松、表情的自然寧靜是非常重要的,其壹招壹式必須符合規律,體現出靜、輕的含義;靜止在身體運動中不是像水壹樣靜止,而是隱含著運動,隱含著精神意識的合理運動,引導著身體運動的外在變化。道家養生運動的秘訣在於動靜結合,靜以抗動,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結合,形神兼備。

動以修形,重在導氣。導氣可使和,牽身可使柔,氣和可使身柔,長壽可取。通過引導氣的循環和其他形式的運動,呼吸精氣,循環營衛,放松筋骨,暢通關節,達到強身健體,消除疾病的目的。引導藝術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包括呼吸運動、肢體運動、器械運動和仿生運動,主要表現為身體引導和心靈引導兩大類。體導強調的是外肢體的活動,通過活動肢體、擡高手腳、抖擻筋骨、按壓皮肉等方式,使經絡和血液暢通,屬於建築範疇。意念導引講究以意為導,以心為導,以意為氣,也稱經絡導引,包括以任督二脈為主線的小周日導引和以全身經絡導引的大周日導引,屬於靜功範疇。

動以養身的作用是預防未發生的疾病,通氣失和之氣,動以使官氣通暢,閉以使三宮凝血,真是養生之大法,除病之玄學之術。保持身材的原則是輕而易舉,有益身心。在不傷不疼的前提下,可以有選擇地練習壹種或多種方法。道家養生強調運動量和強度要適宜,要自己衡量。葛洪在《抱樸子·偏激話》中說:“養生的方子,就是不能吐得遠,不能行動快,不能聽得很用力,不能看得久,不能躺得累。.....不想努力,不想晚起,不想流汗,不想多睡,不想東奔西跑,不想遠眺。”陶弘景《養生錄·教誡》說:“養人之道,不在久行,久坐,久看,久聽...能中和的人會活很久。孫思邈說得更清楚:“養生之道,不打遊戲,用力量,舉重,沖刺”,還有“我常常想幹點小活,卻又極其疲憊和強壯。這種適度活動的觀點極大地促進了各種道學和內訓方法的發展,至今仍有很高的養生健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