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天天養生,很難長壽。有什麽不好?

天天養生,很難長壽。有什麽不好?

自古以來,中醫都是長壽的。全國名老中醫有哪些「養生秘訣」?據統計,我國名老中醫平均年齡為46.7歲。

《黃帝內經》說,“凡運動半個世紀後衰退”,也就是說,人的身體狀況壹般在50歲開始衰退。中醫也講究“七女八男”,即女性的壽命以7為節奏,男性以8為節奏,人體每7-8年就有壹次健康的變化。根據這個規律,女性和男性分別在42歲和48歲開始衰老,皮膚彈性變差,頭發開始變白。

所以在這個時間範圍內開始養生是非常合理的。想要健康,就不能盲目的去追隨網上那麽多的健康科普和健康推薦。也是很多人的疑問。

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終身名譽主任委員顏曾經分享過壹個故事:在壹些養生節目中,有壹位醫生聲稱要用低枕睡覺,才能預防頸椎病。結果大家都聽了醫生的話,不顧頸椎實際情況,睡了個低枕,結果反而加重了頸椎病。其實很多廣為流傳的養生方法確實不錯,但不壹定適合所有人。

所以,在不確定的時候,可以先咨詢壹下醫生,不要輕易跟風。健康,不能追求“特立獨行”。談健康首先是順應自然。

比如睡覺,古人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現代人總喜歡熬夜,遲早會出問題。再比如,“春捂秋凍,百病不生”,其實是有利於保護和促進陽氣的上升。

如果在這個季節學歐美國家喝涼水,用涼水洗澡,這和春天秧苗剛出土時突然霜凍有什麽區別?在自然界中,如果壹株植物違背自然規律,它必須在冬天發芽生長,等待它的是死亡。其實養生就是修身養性。古語有雲“六十耳順”,意思是我們可以對任何事情都掉以輕心,甚至愉快地對待別人的曲解和誤解,這也是養生的壹大法寶。

壹方面,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怒則氣升,恐則氣降,憂則氣聚”,過度的情緒通常會導致臟腑氣機失調,產生各種病變。另壹方面,隨和的老人身邊總是有很多年輕人,而老人又與年輕人接觸,因此可以掌握新的信息,感受新的事物,這對預防和治療大腦衰老非常有利。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隨和呢?國醫大師甘王祖認為,隨和就是“寬恕”,多寬恕,不抱怨,才能讓妳“如妳所願”。具體醫學,老年人有些慢性病就在妳身上,但不要整天唉聲嘆氣,想著不好的結果。畢竟人吃五谷雜糧怎麽可能不生病呢?就連名老中醫也不例外。

據統計,我國近壹半的名老中醫即使患有慢性病,也能享受長壽。這就是中醫“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理論的優勢。王澤民教授的父親,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內科主任,也是壹名老中醫。由於高血壓,他特別註意鍛煉和飲食的保健。他每天打太極拳,飲食很清淡。他堅持了很多年。雖然他的血壓很高,偶爾會頭暈,但他只是吃了壹些藥,他最終享受了94歲的長壽。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習慣於把健康交給醫生,不註重保健,這是不對的。所謂“病後防變”,就是要求我們堅持合理飲食,積極鍛煉,定期體檢,時刻關註身體變化,而不是靠醫生開的壹小撮藥來“延續生命”。

記住,真正高明的醫生不在醫院,最珍貴的靈丹妙藥不在藥房,而在妳的身體裏,就看妳會不會用。身體好不是補藥。隨著現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依靠服用中藥或滋補品來養生抗衰老,以為吃了滋補品就可以萬事大吉了。

其實人參燕窩的作用不壹定比大麥更神奇!作為壹名健康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翁魏健和他的學生廣泛查閱了歷代醫學經典,尋找延年益壽,不老之類的藥方。說到底只是很普通的食用藥材,比如粳米、大麥、黑豆、蓮子、枸杞子、當歸等等。裏面有很多粗糧。吃粗糧主要是為了獲取豐富的膳食纖維,對預防便秘、高血脂、肥胖非常有益。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疲勞和勞累都應該得到補償。北京四大名醫史晉謨之子史比喻說“進補如澆花施肥”。不同的花有不同的方法。對於人體來說,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進補。

比如,人們常說自己總是又累又弱。最後他們發現這是經驗性的,濕度太大。進補後,經絡被濕氣和寒濕堵塞,身體狀況變差。

吃飯的時候要了解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在下降。吃飯的時候要多餐少餐。可以采取“羊吃草”的方法,每天吃6頓飯,每次少量。

吃飽了千萬不要多加幾口,因為怕浪費。要知道,扔掉這幾口飯,可能浪費了5塊錢,但以後要“消化”還得花50塊錢甚至500塊錢的藥。

畢竟很多常見病都是因為吃的太多,肥胖造成的。比如癌癥的罪魁禍首之壹就是肥胖,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就更不用說了,肥胖者居多。中國的傳統諺語說“吃七分飽,妳會活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