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各種功能需要不斷使用,而且是合理適度的使用。這種合理適度的使用,對人體機能是壹種積極有益的鍛煉。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並不太重視“適度”這個詞。他們往往習慣於在書籍、報紙和壹些所謂權威的指導下進行鍛煉,並養成了壹種所謂的“好習慣”式的鍛煉方式。
其實很多“好習慣”的鍛煉,過於重復的習慣性動作,對平衡人體機能的好處並不大。比如大部分人學走路以來,基本都是眼睛看著路,很少向後和側著走。這就固定了人體為實現這壹功能而設定的肌肉、骨骼、肌腱等部位的使用和滋養,使這些部位長期處於緊張狀態,超負荷運轉,產生勞損,而不相關的部位要麽沒有使用,要麽只是使用不足,更不要說運動和滋養了,使這些部位的氣血循環和神經沖動經常處於靜默狀態。久而久之,他們的肌肉和骨骼必然會失去豐富和力量。
同樣,壹些公務員、公司職員、司機等。工作中總是長時間重復壹個動作;頸椎、背部、脊柱等部位容易出現不適或疾病,也就是所謂的“職業病”。我們要有意識地改變這壹點,包括習慣性的姿勢、動作和心態。
健身專家警告說,鍛煉的好習慣和壞習慣沒有區別。關鍵是不要長期被它控制和支配,不要“專壹”,不要沈迷其中。或者幹脆拋棄所有的習慣,改掉。最好養成壹種不斷改變自己原有習慣的習慣,養成“任性”和“來來往往無止境”的習慣,讓每壹種習慣在人身上都是良性的,因時而變,成為人類健康的“好夥伴”。
另外,改變體育鍛煉的強度和時間也是運動多樣化的壹個方面。每項運動使用不同的肌肉,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相同的肌肉。運動的多樣化可以讓身體全面更健康。如果第壹天做長時間慢速運動,第二天要縮短時間,加大強度。
老年人應註意飯後四大危險癥狀。
有人把飯後的表現比作胃的晴雨表,對老年人更合適。如果老年人飯後出現以下癥狀,就要小心了。
1.飯後脹氣。老年人脾胃消化能力逐漸減弱,胃動力差,食物堆積在胃底,常發生脹氣。這時候要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豆類、勁道的面食,改掉狼吞虎咽的習慣。如果癥狀嚴重,要考慮是否有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疾病。
2.飯後拉肚子。腹瀉發生在飯後,如果感冒或飲食不當,有時上廁所會有大便但沒有大便,人也不會消瘦,可能是慢性過敏性腸炎引起的。如果吃辛辣油膩的食物,喝酒,就會拉肚子,有的人還會伴有腹痛。腹瀉後腹痛會減輕,可能是腸道功能紊亂。出現這種情況時,飲食壹定要清淡,避免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註意腹部保暖。
3.飯後嘔吐。如果老人飯後嘔吐,首先要排除胃腸道是否有占位性病變,以及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器質性病變。胃鏡檢查沒什麽異常,可能是腸胃功能減弱,飲食不當造成的。原因多見於暴飲暴食、飲酒過度、吃辛辣食物。除了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還可以適當服用壹些胃動力藥或者胃黏膜保護劑。另外,常年服用壹些藥物的老年人,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地高辛、紅黴素等。,也可能有胃腸道反應和嘔吐。
4.飯後打嗝。有些老人經常打嗝,不僅是飯後,飯前也是如此。打嗝的原因很多,大多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也會導致頻繁打嗝。高血壓老人反復打嗝停不下來,可能是中風的前兆。此外,如果老人突然不斷打嗝,並伴有消瘦、食欲不振等癥狀,也需要引起註意。
最後,如果老年人有上述癥狀,最好做個胃鏡和腸鏡檢查,以免延誤其他疾病的診治。
老年人總是在家無聊,傷害他們的眼睛和心靈
很多退休老人平日喜歡隱居,對窗外的事充耳不聞。天氣轉冷,就更有理由待在室內,看電視,睡覺,成為名副其實的“宅男”。這樣的生活其實對老人是有害的。
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對老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壹些家庭劇、歷史劇對老人的吸引力很大。壹播就是幾集,導致老人兩三個小時壹動不動,容易增加用眼負荷,進而導致視力模糊、眼睛酸痛、急性青光眼。此外,老年人的頸椎、腰椎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久坐容易導致頸椎病、腰椎骨關節炎,導致頭暈目眩、脖子酸痛、腰酸背痛、腰酸腿麻。
為此,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老年病專家田曉燕教授建議,老年人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個小時。他們應該每隔45分鐘起床,眺望窗外或者閉上眼睛。最好坐在有靠背的硬椅子上,也可以用矮凳擱腳放松下肢。老年人應該多選擇壹些能啟發思維的教育節目,多看壹些社會新聞等貼近現實生活的節目,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不至於感到失落。如果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就不要看刺激性太強的節目,以免過於緊張誘發疾病。
如果方便老人活動,就盡量多出門,把“地氣”接起來,可以強身健體,延緩衰老。比如找人在樓下花園裏下棋打牌,也可以逛逛博物館、展覽館,陶冶情操。積極參加社區和團體活動,可以增進人際交往,豐富老年生活。
心理創傷會加速老年健忘。
中國的壹項研究稱,巨大的心理創傷導致的精神疾病可能會損害大腦的記憶區域。即使病治好了,腦損傷也會讓老年人的健忘癥癥狀提前到來。
二戰幸存者中,有人患有被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精神疾病,經常做噩夢,經常恐懼,抑郁,記憶力減退。
為了研究這種疾病與記憶障礙之間的關系,來自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的科學家研究了壹些患者在老年時的情況。
科學家選擇壹些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的幸存者作為研究對象,壹群普通人作為對照。這些大屠殺幸存者都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
當受試者分別為67歲和72歲時,科學家對他們進行了壹項記憶測試,要求他們記住壹些常用詞之間的聯系。人們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在這方面的記憶能力會下降。
測試表明,從未經歷過巨大心理創傷的普通人在兩次測試中幾乎都得了滿分,而那些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人在67歲時的得分明顯低於普通人,在72歲時只答對了壹半的問題。後壹種情況通常出現在80後的普通人身上。
這說明心理創傷會埋下隱患,讓大腦提前老化。這可能是因為人在經歷災難或戰爭時會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素。這種激素作用於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導致其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