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為什麽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為什麽會有?

為什麽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為什麽會有?

1,欲望的本質(什麽是欲望)

欲望的定義要揭示欲望的本質。換句話說,欲望的本質取決於揭示欲望的定義。

欲望的對立面是厭惡,兩者之間的過渡地帶是禁欲。

欲望-禁欲-厭惡

要揭示欲望的本質,我們必須分析欲望的特征:

①自然屬性:與人的生理過程密切相關。

與自然屬性相關的最常見的欲望類型是食欲和性欲。

②社會屬性:a .被他人言行誘導。吉拉德認為,我們的欲望是“模仿性的”。b .受制於社會規範,包括道德和法律約束。c欲望這個詞是貶義的,沒有人說“我(他)的欲望是為人民服務”。相關的同義詞有願望、憧憬、期望、理想等等。

最常見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欲望類型有模仿欲(羨慕他人)、表達欲(展示自己)和支配欲(控制他人)。

③精神屬性:不是客觀需要,而是主觀欲望(心理傾向),是欲望的本質屬性。

與精神屬性相關的欲望最常見的類型是好奇和超越(壹種罕見的“創新欲望”的表達)。

在分析欲望特征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揭示欲望的本質,給欲望下壹個簡明的定義:

欲望是人在生理過程、社會風尚和文化積澱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某種事物的心理渴望。

2、欲望的根源(為什麽會有欲望)

欲望的特征反映了欲望的根源:

①生理起源。食欲和性欲是人的生理過程的心理反映。

②社會根源。模仿欲、表達欲、支配欲是人們對社會環境的心理反映。

③精神根源。好奇和超越是人們對文化積澱的心理反映。

3、欲望的調節(如何對待欲望)

在心理結構上,欲望以情感為主導,滲透著知識(理性)和意誌;所以欲望是可以被理智和意誌調節的。

很難填滿壹個人的欲望和煩惱。為了控制欲望,人們提出了四個命題。

壹種是放縱論,認為人生苦短,要抓緊時間享樂,放縱欲望。但是,個人的過度放縱,必然會損害他人的利益。而且欲望是無限再生的,越是垂直越不能滿足。這樣壹來,就會以放縱開始,以痛苦結束,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放縱之路是走不通的。

二是禁欲論。基本的想法是,既然欲望是痛苦的來源,那麽為了消除痛苦,不如壓抑或者幹脆消除欲望。道教要求戒欲,佛教則進壹步想借助大雄的力量來撲滅欲望和苦難。道教、佛教等禁欲思想看起來很美,其實很難做到,禁欲、禁欲都是行不通的。

三是禁欲論。欲望不可能是垂直的,也不可能是滅絕的,所以最可行的就是合理適度。合理適度的“原則”首先是禮儀,即社會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規、風俗、習慣等社會規範;其次,道德觀念,也就是每個人的道德力量和意誌力,是防止欲望出軌和犯禁的精神籬笆。

四是超越論。社會禮儀和道德觀念對欲望的調節必不可少,但兩者都帶有異己的強制性,使主體不同程度地感到痛苦和無助。為了讓主體擺脫痛苦和無助,進入自由和自覺的境界,人們找到了對待欲望的第四種方式,即精神理解即超越。

見:胡。徘徊在精神向往的地平線上[N]。社會科學學報,2012.438+00.64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