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孔子春秋》《詩經》。
孟子的孟子
荀子的荀子
意識形態命題
孔子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含義在古代是非常廣泛的,指的是國際交往的禮儀儀式,貴族的加冕、婚姻、喪葬、祭祀等儀式,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規範。子曰:“殷之得失,因而知;周因,其得失亦可知;它的後繼者已經為人所知幾百代了。”(《論語·學而學》)看來,周之禮是世世代代不變的準則。晉國鑄鼎,他尖銳反對,說:“晉國若亡,則失其度。"
2.在經濟上,他反對封建田賦制度,並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壹年》:“嵇家欲以田賦使冉遊...仲尼...私至然有日:‘君子之行也,禮也。厚的拿什麽,厚的拿什麽,薄的拿什麽。如果是這樣,用小山就夠了。如果不講究禮義,卻貪得無厭,用土地稅就不夠用了。而如果兒子季孫要遵循法律,周公的法典就在那裏;如果妳想做,為什麽不呢?"
3.孔子提倡維護等級制度的思想。他主張“君君、大臣、父親、兒子”的等級制度,這是符合“禮”的。子曰:“名不正則不行,不成功則殆,殆則不罰。刑不正,民不知所措。”(《論語·魯茲》)
4.孔子提倡克己。《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而禮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顏淵問“克己”的具體內容是什麽,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仁”的基本精神是教導人們按照《周禮》來調節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壹般不包括勞動者。子曰:“君子不仁者有夫,仁者無小人。”(《論語上》)曾子用忠恕兩個字概括了“仁”的含義,更接近原意。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提倡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有壹次,他被匡人圍攻。他說:“天將失斯文,逝者不與斯文。”如果天不掉,人民怎麽辦?孔子說:“天堂說什麽?”當妳在四點的時候,壹切都誕生了。天空是什麽?”(《論語·陽貨》)按照孔子的說法,“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孔子認為他是在按照自己的命運行事。子曰:“吾立誌學十之五,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聽,七十而行,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說:“我是鰥夫,直到鳳鳥來,河水不畫!”(《論語·子涵》)
7.在教育上,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教而不厭”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提倡“忍、恥、誠、敏、善、柔、善、禮、儉、容”。
孟子
(1)以人為本: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髓。
(1)他明確表示,只有“保護人民”才能“統治”世界。
“保民為王,不可抗拒。”(《孟子·惠亮·王上》)
(2)他提出“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
他認為,決定統治者執政地位的政治基礎是民心的對立,民心的臣服是統壹天下的決定性因素。“如果妳失去了世界,妳將失去妳的人民。”失去人民就失去了自己的心。”(《孟子·離婁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比君主更重要。基於這壹觀點,
(3)他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
(2)仁:
仁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養民與教民。
1.支持人民:
首先,我們必須控制人民的財產。
“故明君必管民之財,必使其背足以服父母妻,樂年飽終身,兇年免死。”(《孟子·惠亮·王上》)
“人之所為也,有恒財者有恒心,無恒財者無恒心。沒有恒心,放下惡,就為自己做了壹切。”(《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的仁政是合理解決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問題。"仁政必須從經濟邊界開始."(《孟子·滕文公上》)
第二,我們必須使人民能夠及時休養生息。
孟子認為,統治者在征收勞役時應以“不違反農時”為前提,同時反對濫捕濫伐。
“不逆農時,谷不能奪糧;不算的話,魚和甲魚都不能吃。..... "(《孟子·梁·王輝上》)
當時戰亂不斷,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所以頻繁的戰亂必然會延誤農時,影響農業生產。他的“數幾粒不入池”、“與時俱進山”的思想,體現了重視自然資源保護的可貴思想。
第三,我們必須從人民手中取得所有權。
他主張薄稅輕稅,“取民而有制。”
“省刑,薄收稅。”就是不能亂征稅,不能苛捐雜稅。
他視此為富民之道,曰:“易(治)其境,其稅收薄,民可使其富。”
他把“什壹稅”描述為最理想的稅制,認為這種非常壹次性的稅率不能提高,必須根據實際收獲情況降低或推遲。
他列舉了當時眾多的賦稅,說:“有布、粟、勞役的跡象。”
收布收糧,還要收勞力,三重負擔加在壹起,百姓無法承受:“用二而民得死,用三而父子分離。”
他要求降低這項重稅。“君子用其壹,慢其二。”
2.教育人民:教育人民。
他曾多次說過:“我願以教為序,以孝為義而施之。”
他認為教育是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措施,教育可以使人“明白人倫”。
3.法顯國王
孟子主張仁政,必須效法先王(禹、唐、文、吳、、)治理政治,才能在天下實行仁政。
③王道:
“王”是孟子提出的國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認為,民本、仁政能否實現,關系到“王”的目標能否實現。
孟子所謂的“王道”,就是“以德治國”。他舉了商湯和周文王王道的例子:“以強淩弱,假裝仁政,就有了大國;德仁之王,王不大,湯七十裏,文王壹百裏。武力說服別人的人,不被說服,也無力支持;以德服人者,樂而誠也。”
在孟子看來,王權的統治就是“保民為王”,也就是“樂天下而憂天下”。(《孟子·惠亮·王霞》)
正是因為孟子把實現王道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是不以王道治國的人,都被他視為“罪人”、“孤夫賊”,受到他的猛烈抨擊。
(4)性善:生命之初,性善。同樣的天性因教養而異。
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善論是其倫理政治思想的基礎。
我舉起我高貴的靈魂。孟子認為,人性與獸性的區別在於人有道德,即人天生具有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人都有壹種與生俱來的向善能力,即“良知”和“善”:
“能做不學之事的人,擅長之事;知道自己不在乎什麽的人是有良心的。所有的孩子都愛他們的親戚,尊重他們的兄弟。親,仁也;尊長,仁義。”
意思是人不用學也能做到,這是他們的美德;他們不需要用腦子思考。這是他們的良心。有兩三歲的孩子不懂得愛父母,長大後沒有壹個不懂得尊重兄弟的。愛父母是仁,敬兄弟是義。
取向是向善的取向,而人向善的取向根植於人性。所以,人性應該是好的。
孟子認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沒有羞恥心,沒有人性;沒有聽天由命之心,是不人道的;壹顆沒有是非的心是不人道的。慈悲是仁的目的;恥惡之心,義之端;心之辭,禮之終;是非之心,也是智慧之端。人有四端,但仍有四身。”
在孟子看來,沒有同情心、羞恥感、聽天由命和是非觀的人,根本就不是個體。人有這種頭腦是很自然的,就像人有四肢壹樣。所以“仁、義、禮、智不是外來的,我也是固有的。”
仁、義、禮、智這些美德,不是外界給的,也不是外界強加的,而是人與生俱來的,只是人不去想而已。
孟子的“性善論”主要表現了孔子的“仁”的概念。孔子所說的“仁”缺乏理論基礎,還沒有解釋“道德價值的根源”。
因此,孔子要建立壹種“道德價值根源的自覺意識”,認為善是人的基本意識,表現為惻隱之心、廉恥之心、逆來順受之心、是非之心。“四端”表明道德價值意識是與生俱來的。這可以補充孔子“仁”論的不足。
荀子
荀子思想偏向經驗人事,從社會語境出發,重視社會秩序,反對神秘主義,重視人的努力。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孟子的中心思想是義,荀子在他們之後提出了“禮”,重視社會中人們行為的規範。孔子是聖人,但反對以孟子、子思為首的“孟思學派”的哲學思想。荀子認為子貢和他自己是繼承孔子思想的學者。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為了滿足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紛爭。所以他主張人性本惡,需要聖王和禮儀的教化,“化自然為虛假”來完善自己的人格。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知識淵博。他在繼承早期儒學的基礎上,吸收各家之長加以綜合改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32部《荀子》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學、邏輯、政治、道德等諸多方面。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相信天命鬼神,是肯定的。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定先天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重視人民的物質需求,主張經濟發展與禮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可以反映現實,但他傾向於輕視感官的作用。在著名的《勸學》中,集中體現了他對學習的看法。在語文方面,他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無過助”,並指出學習態度要真誠、專壹、執著。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認為壹個國家要繁榮就必須重視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他認為除非老師以身作則,否則學生無法練習。
《荀子》中的文章主題明確,結構嚴謹,推理透徹,邏輯性強。語言豐富多彩,善於比喻,偶句多,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對後來的推理文章有壹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賦這壹文學體裁。他用當時民歌的形式寫了《香香篇》,歌詞通俗易懂。他用說唱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壹定的影響。荀況不愧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傑出的文學家和教育家。
另外,荀子是陰陽的代表人物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