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與佛教的關系

中醫與佛教的關系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2500多年。在漫長的歷史中,它逐漸被中華文明和人文習俗所接受,成為對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影響較大的宗教。它滲透到社會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響著傳統醫學的發展。

佛經中有很多醫學內容。據記載,《大藏經》有400多部,是佛教經典的匯集。僅在《大藏經秘籍》卷1-5中,就有內外病、婦孺、五官的治療方法,如:佛教醫典、佛教婆羅門免死經、佛教溫室僧浴經、佛教守心經、佛教妊娠經等。

下面,就以《妊娠佛經》為例,談談佛經與現代醫學的關系。

這部誕生於2500多年前的佛經,告訴了我們很多秘密,比如人為什麽會懷孕,懷孕的條件是什麽?什麽樣的婦科病和男科疾病導致不孕不育?從胚胎和胎兒最直觀的發育,從發育的第壹天到出生的那壹天,壹切都得到完美的解釋,很多東西只有在電子顯微鏡或者現代醫學技術下才能知道:

《經》雲:“胎七日,初不增,不減。二七像薄薄的奶酪;三七天就像生奶酪;四七天就像煮熟的奶酪;五七天如壹酥;六七天如肉;七七如肉;8月7日,固若金湯;9月7日變成了五泡、兩肘、兩髭、壹脖子;17號,她繼續有五個泡泡,兩個手腕,兩個腳踝和壹個頭...

大意是:“第壹周受精卵沒有增減變化。第二周長得稍微像稀奶酪;在第三周,它看起來像生奶酪...第六周,看起來像壹塊肉(形狀像小蝦);第七周像壹大塊肉(頭部像壹團肉,胚胎即將進入胎兒期)...第十周就像壹個軀幹,有五個泡,兩個手腕,兩個腳踝和頭部(人的形態可以區分,過了這個階段就叫胎兒);在第十壹個星期,二十六個泡泡,十個手指,十個手指,還有眼睛、耳朵、鼻子、肩膀、手指和膝蓋都長了出來...在第三十三周,耳朵、鼻子、肩膀、手指和膝蓋發育成熟。毛孔在第34周出生,但尚未發育成熟。第三十五周,全身毛孔充足;第36周,爪甲迅速生長...

佛陀詳細描述了胎兒在母體中的發育過程,這與現代醫學通過解剖學和各種精密儀器觀察到的胚胎的變化幾乎壹模壹樣。然而,2500年前還沒有外科解剖,也沒有精密的儀器。只有從這部經典中,我們才能知道佛陀的智慧是超出我們普通人的猜想的。

《大房頂王經》將佛描述為大醫,善知病因、病情、治療,善救眾生於苦。

佛教雖然以根治無明煩惱為主,但也非常重視人的身體疾病。《華嚴經普賢》中所展示的菩薩十願中,有壹願是“順眾生”,其中就包括“雖生百病,仍為良醫”。藥師佛、藥王、藥菩薩都是以善用藥物而聞名。大乘佛教強調“五明求佛”,五明的“醫方明確”就是藥。A?vagho?a、龍樹等菩薩留下了醫學專著,如《醫經》、《醫療八心論》和各種方子。目前藏傳佛教仍將醫方作為僧尼的必修課之壹。現在很多藏醫藏藥都來自藏傳佛教,藏族人去寺廟請喇嘛治病。漢傳佛教也有重視醫學的傳統,如《大藏經藥》、《石門本草》等。

佛經中對人類疾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與源於《周易》和《黃帝內經》的中醫學有許多相似之處。在中醫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佛教醫學的影響,豐富了中醫的內容。

根據大智慧理論,疾病有兩個因素,即“外緣”和“內緣”,“外緣”是外在條件,如寒熱、饑渴、跌倒、挫傷等。“內緣”是指內心的狀況,比如色欲、憤怒、恐懼、思考等等。另壹方面,摩訶智觀認為,貪戀色、聲、香、味、觸“五塵”會導致疾病。中醫也從天人合壹的角度,把內傷七竅和外感六病列為致病原因。佛教和中醫說心理和行為導致疾病比現代心身醫學和行為醫學早幾千年。

佛教在拯救眾生苦難的基本理論中,為眾生提供了治愈其“心病”和“身病”的技能。不僅整個佛教的教學體系可以作為壹種博大精深的治療身心的方法,而且它還以對佛教醫學的良好管理而聞名。

藥師佛曾立12願救眾生,其中有幾條與人的心理保健有關,如“求滿足”、“立正”、“解苦惱”。藥師佛也有兩個化身,壹個是藥樹王,專治人體疾病(即生理疾病),壹個是如意珠王,專治人體精神疾病(即心理疾病)。根據Hokkekyo的說法,服用如意珠可以使人快樂,精神疾病可以治愈,從而使人放松,身心愉快,健康快樂。可以說,藥師佛不僅是大醫、藥王,還是優秀的生理學家,是眾生精神健康的保護者。

佛教的“醫方明”和中醫理論相互吸收,相互影響。歷代中醫典籍中有很多佛教思想,如孫思邈的《錢進方耀》、《錢進方藝》,神柔的《神柔五書》,神齋的《遺書》等。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佛教的八正道、三學、六度,都是有效的身心療法。它們對引導正確的心理觀和人生態度,維護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從心身療法的角度來看,佛教修行中的禮拜、懺悔、誦經、禪修、照顧病人等,都有防病治病的功效。

比如佛教徒經常磕頭拜佛,不信佛教的人不說迷信,還認為封建。但就拜神的效果而言,從外表看,屈伸四肢的全身運動是壹種很好的健身體操,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治病強身的作用。

冥想對妳的健康也非常有益。通過冥想,身心會得到調和,從而情緒穩定,有益於血液循環,五臟通暢。此外,人的智慧潛力可以通過冥想來挖掘。錢學森教授說“智慧會生”。有些老從業者已經八九十歲了,思維敏捷,思路清晰,還能寫書,做陳述,與常人不同。

持咒念佛對身心也有好處。念佛名可以停止妄想,拋開煩惱,理清思緒,不僅有利於修行,對事業也有很大的幫助。岐山有個老太太,過去生病了。通過念佛,她不僅可以照顧自己,還可以照顧孫子孫女。

按照中醫的原理,每個人的壽命都應該在100歲以上,就像壹臺機器,妳應該會保養,會正常使用。人的壹生就是這樣,需要好好保養。佛教是保持健康的最好方法。養生最重要的是懂得養心。妳的心是安靜的,妳的心是幹凈的,妳的心裏什麽都沒有。六祖曰:“無有。”所以要修心,心要清凈空靈。心清凈了,身體組織就都正常了。這個身體有可能用壹百年。

疾病從何而來?因為我壹直在想。這種偏執會改變身體和頭腦中各部分的組織,換句話說,這種組織會逐漸變得不正常;組織異常會導致各種疾病,所以疾病是從妄想中出來的。現代科學還研究人的預期壽命是120歲。如果妳知道如何養生,每個人都能活到100歲。

如果能通過拜佛、念佛、打坐來打坐,什麽都不想,現代醫學的很多疑難雜癥,幾個月就治好了,沒有病,自然就健康長壽了。所以,佛教是最好的健身方式!可以說,越是先進的技術,越能證明佛教的真實和偉大。

日本心身醫學家池部次郎先生說:當西方醫生和心理學家研究和吸收東方佛教時,作為東方人的我們,不僅要繼承東方世界寶貴精神遺產的精華,而且要用現代科學的成果去研究它。

現代人要從現代醫學等學科的角度重新認識佛教的價值,把佛教的精髓貢獻給人類,要學習佛菩薩的救世精神,要像觀音菩薩壹樣慈悲,沒有憐憫和慈悲;像文殊菩薩壹樣睿智,為患者做出正確的診療,解除痛苦;像普賢菩薩壹樣隨心所欲,為醫學事業奮鬥終生。像菩薩壹樣無畏無私,地府不空,永遠不成佛。

總之,佛教在現代醫學中的意義不僅在於治療身體疾病,更在於根除現代人的心臟疾病。這不僅是佛教徒的事,也是以治病救人為宗旨的當代醫生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資料:

煙臺市名老中醫、市中醫院易秀娟關於佛教與醫學的演講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