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古人壹天只吃兩次嗎?

古人壹天只吃兩次嗎?

孫思邈曾經說過“壹夜飽餐會損害壹天的生命”,也就是說,晚上吃壹頓飽餐會損害壹天的生命,所以晚餐少吃應該是健身之道。

晚餐被稱為“鬼食”。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在情理之中。晚餐吃不好,引發了很多疾病,給身體埋下了無數炸彈...

美國壹位健康專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晚餐的作用有四分之壹是維持自己的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收入。雖然比例不壹定準確,但足以說明吃晚餐的人和身體健康的直接聯系:晚餐真的能決定妳的壽命。

這可能有點誇張,但是說明了壹個事實,晚餐吃的不正確很容易導致生病。

古人只吃兩頓飯,不吃正餐。

《墨子雜收》中記載,士兵壹天只吃兩頓飯。第壹頓飯叫做“炒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餐。第二頓飯叫做“年”或“時”,在下午4點左右吃。

至於吃飯時間,古人說“飯不可時時吃”(《論語》),意思是在不該吃飯的時候吃飯。這被認為是壹種禮貌行為或特殊獎勵。

中醫和佛教都說“午後不吃”。所謂“中午”就是中午11-13,13之後就不能吃了。我先給妳講個故事:

1418年,明朝永樂皇帝朱迪的寵臣、翰林學士胡光去世,時年37歲。胡光是個文人,他的特點是守口如瓶。朱迪在和他討論事情的時候從來不會透露任何東西,所以朱迪非常喜歡他。但是朱迪討厭他,因為胡光喜歡晚餐。在古代,如果壹個人吃了晚飯,會被認為是放蕩。然而,胡光說他病了很長時間,身體非常虛弱。壹餐不多,壹定要多餐。朱迪也原諒了他。

胡光成為院士後,他開始吃晚飯。就像他自己說的,他病了很久,身體很虛弱;壹頓飯吃得不多,只好吃晚飯;晚餐非常豐盛。然而,胡光的身體並沒有因為晚餐而變得強壯,反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於是他在37歲時去世了。

古人的“午不食”,並不是說人真的不吃晚飯。畢竟現代人入睡明顯比古代晚。我們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能量,所以現在不能復制。不過還是建議大家少吃正餐。晚餐吃得不正確會影響健康和壽命。

人體消化功能在夜間最差,陽氣斂藏。營養越豐富,越不能轉化。

著名中醫、任之堂創始人余浩認為,“四高”都是吃出來的。

如果妳或妳的親友患有高血脂、高膽固醇、高血糖、高尿酸等疾病,妳總會聽主治醫生繼續嘮叨!

“平時要清淡飲食。”“為什麽不避免吃?”“妳們都被吃了。”

醫生是對的。事實上,這些疾病大部分是由沒有完全消化或轉化的物質引起的。

為什麽現代人不能消化轉化?壹個是吃多了,壹個是脾胃虛弱。脾胃功能下降是因為長期飲食不當。

黃帝內經說,多吃壹倍,傷胃,飽了,傷脾。事實就是如此。

胃腸梗阻不怕餓,餓著更健康。

余浩醫生說,有壹次任之堂來了壹個糖尿病患者。在談到飲食對她病情的影響時,她很肯定地說:我已經很註意了。我早餐吃了很少的中餐,所以晚餐剛好吃飽。

但是她想錯了,吃錯了。余浩醫生告訴她,人體的消化功能在夜間是最差的,陽氣斂藏。營養越豐富,能轉化的越少,剩下的都是垃圾,容易導致疾病。

在壹日三餐中,至少吃晚餐是保持健康的方法。

病人還擔心我身體虛弱,晚飯壹定要吃飽,馬無夜草,不胖。晚上吃不飽,半夜就會餓醒。

其實沒有?記住:我們的胃不怕堵,也不怕餓。半饑半飽,身輕體壯,肚子飽了,卻又累又悶。營養不是越多越好,剛剛好才是最好的。

就像種地壹樣,肥料要輕壹點,厚壹點,反而會燒到植物的根。所以古人說“過猶不及”。我們寧願餓著肚子也不願意吃到100%飽!

壹頓飽飯會毀了壹天的生活。

後來在余浩醫生的建議下,上面這位糖尿病患者把晚餐減少到半飽。結果最大的好處就是他以前很容易心慌。把飯量減半後,他的心並沒有慌。

可見心慌不壹定是因為氣血不足。對於當代人來說,更多的是暴飲暴食,膽胃不健康,中途受阻造成的。其實只要閉上嘴,保持半飽,讓妳的五臟六腑保持空靈,五臟沒有壓力,妳的心就不會慌。

在中醫的經絡理論中,心臟和小腸屬於表裏。小腸食物的能量來自心臟,小腸靜脈堵塞,會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對於心臟功能不夠強的人來說,飲食上不僅要大補,而且要少吃,要註意適量,不能讓小腸停滯堵塞。

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老年人大多心臟功能下降,腸胃蠕動不夠。如果他們吃多了,心臟和小腸都會受損,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老人在吃飽後,尤其是晚飯後就去世了,在睡夢中不知不覺就去世了。孫思邈的壹句“壹夜飽餐會損害壹天的生活”是說晚上吃壹頓飽飯會損害壹天的生活,所以晚飯少吃是健身之道。

10疾病都和晚飯吃多了有關。

1,肥胖:據統計,90%的肥胖者吃得太多,晚飯吃得太多。另外,它們在夜間活動量少,能量消耗低,多余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合成了大量的脂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肥胖。生活中很多正在節食減肥的朋友忽略了晚餐節食的重要性,不吃早餐和中餐,而是在晚上大吃壹頓,以至於身體越來越胖。

2、糖尿病:長期晚餐過飽,經常刺激大量胰島素分泌,很容易加重胰島負擔,加速衰老,進而誘發糖尿病。肥胖也會導致糖尿病。

3.腸癌:如果晚餐過飽,蛋白質食物不能完全消化,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產生有毒物質;此外,少量的活動和睡眠使腸壁爬行緩慢,延長有毒物質在腸內停留的時間,增加腸癌的風險。

4、尿路結石:人體排鈣的高峰期是晚飯後的四五個小時。如果晚飯吃得太晚,當排鈣高峰期到來時,通常已經進入睡眠狀態。所以尿瀦留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導致尿中鈣增多,容易沈積形成晶體,長期積累容易形成結石。

5.高脂血癥:如果晚餐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會刺激肝臟制造低密度和極低密度的脂蛋白,從而形成高脂血癥。

6、高血壓:如果晚餐的內容偏葷,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大量的血脂會沈積在血管壁上,使小動脈收縮,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容易導致血壓突然升高,加速全身小動脈的硬化過程。

7、冠心病:如果晚餐飲食偏向高脂肪、高熱量,可引起膽固醇升高,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的另壹個主要原因是鈣在血管壁的沈積,所以晚餐吃得太多、吃得太多、吃得太晚都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8、脂肪肝:如果晚餐吃得太好,吃得太飽,血糖和脂肪酸的濃度會加速脂肪的合成,晚上少量的活動也會加速脂肪的轉化,容易形成脂肪肝。

9、急性胰腺炎:晚餐暴飲暴食,再加上飲酒,很容易誘發急性胰腺炎,嚴重者甚至在睡眠中休克、猝死。

10,阿爾茨海默病:如果晚餐長期吃得過多,睡眠時胃腸道及附近的肝、膽、胰等器官仍在運轉,使大腦無法休息,大腦供血不足,從而影響腦細胞的正常代謝,加速腦細胞的衰老。據統計,青壯年經常飽餐壹頓,老年後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幾率超過20%。

晚飯怎麽吃:講究比例,提倡吃稀飯,查漏補缺。

大家都知道吃早餐像國王,吃午餐像公主,吃晚餐像乞丐這句諺語,就是告訴大家要合理分配飯菜的比例。

根據我國營養膳食指南,壹日三餐的比例應該是“343”原則: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科主任王毅說,健康的晚餐要記住五個要素:

1,晚飯要在下午5~7點之間吃。根據古人的說法,人們通常在日落後不吃東西,但考慮到現代人的生活安排,建議人們在下午5點至7點之間吃晚飯,並盡量保持規律。即使加班不能保證妳每頓都能按時吃飯,妳最好在這段時間吃壹些健康的零食,水果,喝壹杯牛奶。

2、晚餐要“查漏補缺”。晚飯前,回想壹下早餐和午餐吃了什麽,晚上把今天缺少的營養全部補上。比如不吃500克蔬菜,晚餐就吃壹大盤蔬菜;如果前兩餐沒吃粗糧,晚上來壹碗粗糧粥;不吃豆制品,晚上就要吃豆腐...來彌補前兩餐食物的不足,讓晚餐壹整天都均衡。

3.吃飯要專壹。“邊吃邊看視頻,邊吃邊聊”,最影響消化。吃飯的時候做其他事情會分散吃飯的註意力,影響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如果食物有嚼勁,必然會增加胃的負擔。

4、晚餐要註意搭配的粗細。很多人都知道晚餐要清淡,但是清淡不是說不能吃肉,而是不能吃太濃的汁。可以吃海鮮、瘦肉、雞蛋等肌肉纖維短、容易消化的食物,註意粗細搭配,多吃蔬菜、粗糧,少吃脂肪,從而增加腸胃蠕動,幫助消化。

5.當妳外出社交時,閉上妳的嘴。在外社交的時候,要把握好自己的胃口。在國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娛樂和晚餐安排在中午,晚上回家吃飯,這不僅有利於維護家庭感情,也有利於身體健康,值得提倡。

吃到七分飽,就能活到健康。

民間和中醫壹直有“每餐七分飽,健康不死”的說法。是真的嗎?/妳不說。

吃七分飽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是非常正確的!

有專家說:“很多長壽老人的生活經歷和民間養生思想,都涉及到適度和節制中的‘七成飽’現象,很有意思。比如我奶奶今年96歲了。她控制每頓飯的量,從不吃太多。

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壹現象,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所趙立平教授和劉墉教授團隊完成的研究證實,適度的低脂飲食可以使動物長壽。

七分飽是什麽感覺?

七分飽是壹種因人而異的感覺,有點抽象,難以衡量。專家認為,七分飽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衡量:

肚子還沒覺得飽,但是對食物的熱情下降了,主動吃東西的速度明顯變慢了。但是我習慣性的想多吃點,但是如果把食物撤下來,換個話題轉移註意力,很快就會忘了吃。

有壹個標準要記住,那就是如果吃飯時間比較規律固定,吃到七分飽就不會在第二頓飯前餓。換句話說,如果妳提前餓了,說明妳還沒有吃到七分飽,可以適當增加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