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腳平行,與肩同寬或略寬。兩個腳趾指向正前方,或者稍微成8字形。屈膝下蹲,初學者或較弱者,可使用“高樁”,微微屈膝;長期鍛煉者應在大小腿之間彎成135。拐角處的“半堆”。重心放在兩腿之間,腳心是空的,全腳實用。上身自然挺拔,頭頂升擋降,精神振奮,挺胸拔背,雙肩下沈,身姿壹肘,尾身直立,身體舒適。他的姿勢基本要領完全符合太極拳的框架。下跪的同時,雙手從兩側的環圈上擡起,環抱在胸前,使手掌與胸心遙遙相對,相隔壹個橫拳半。雙手的手指和手掌也是隔空相對應,雙手指尖之間有壹個橫拳。掌心向內略向下,腕根塌陷,掌心空空。肘部要比手腕略低,包裹在心臟裏。全身都要有下沈的氣勢。這種兩臂環繞的站樁姿勢,就是武術意義上的“守中”。即以頭頂百會穴到檔下銀輝穴的連線為中心線,使整個身體的重心自然落在兩腳之間的中心,這樣姿勢和檔步自然舒適穩定,而他們之所以把手臂和手放在圓周線上,是因為其中蘊含著防禦、待機反擊和先發制人的意識。所以腋窩要空著,而兩邊的空隙要比較實。如果腋窩無力,手臂彈性足夠,伸縮空間大;當雙方都強大時,側門就不容易被入侵。但腋下不足,脅肋過盛,兩臂兩肘相合。雙臂要有意外支撐和意圖包裹,這是有意識地鍛煉支撐雙臂的力量,也包括了待棚攻敵的責任,以及保衛心、胃、腋窩等部門。在這個姿勢的基礎上,壹旦化靜為動,只需要以手肘為軸,向上擡手護住頭部和面部,向下放下手護住膝蓋。這充分說明武術站樁和健身氣功站樁的要求是不壹樣的。突出表現在武術站樁的心理意誌訓練、放松訓練、耐力訓練、形體訓練、呼吸訓練等方面,幾乎都與武術技術進攻的要求密切相關。
這樣站著之後,直視前方,不怒不閉,從容不迫,無憂無慮。首先,輕輕晃動身體,找到最適中的垂直重心。然後大口吐出濁氣,深鼻呼吸三五度。然後,精神凝聚,舌頭上崗,鼻子慢慢呼吸。壹般可以采用腹式正呼吸,長期練習者也可以采用腹式反呼吸。吸氣時,空氣粘在背部,呼氣時,空氣沈入腹部。“沈丹天”這個詞通常指腹式呼吸,在這裏也指腹部隆起的自我感覺。但是不要過度,尤其是不要效仿硬氣功表演者,把大小腹肌收緊貼在背上。需要註意的是,太極拳提倡取法於自然,而不是以硬碰硬。第壹次練站樁的,只需要讓其自然練習,每天壹次,每次三到五分鐘;然後根據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到20分鐘。這樣堅持不懈地練習,妳會有意識地越來越穩定,腰腿會活躍,腹部會充滿氣,四肢的力量也會相應增加。
與此類似的還有很多只是手勢稍有變化的樁,可以統稱為“渾源樁”。比如:(1)在上述“抱雲樁”的基礎上,使雙手握拳,這就是“抱月樁”。(2)在抱雲樁的基礎上,雙手掌心向手腕,向外翻,使掌心略向外,相互對應。比如雙手抱壹個足球,這就是“抱球樁”。在這種風格中,雙手的指尖向內並遠離乳房中心,中間有壹個水平的拳頭。再說了。輔助樁常以“手揮琵琶樁”或“川形樁”練習。其實練站樁采用的是太極拳的“揮琵琶”姿勢,但每次都要先後練左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