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燥濕健脾?
根據中醫理論,壹年分為五季,在夏末秋初之間劃出壹個“長夏”。時間具體指四個節氣,即大夏、立秋、處暑、白露。立秋後,氣候也有“秋老虎”,這被視為夏季的延長期,因此被稱為長夏。潮濕是長夏氣候的特點,特別容易損傷人的脾胃功能,侵害皮膚和骨骼。因此,專家強調,長夏養生,註意除濕健脾。1如何理解濕邪根據中醫五行學說,盛夏時節的濕邪對應的是人體五臟中的脾。因此,防病要謹防“濕邪”的侵襲,養生要註意除濕健脾。什麽是濕邪?中醫認為,風、寒、熱、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稱為“六氣”。當氣候變化異常,超出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者人體不夠健康,不能適應氣候變化時,六氣就成了致病因素,就成了“六淫”。六淫多與季節有關,長夏對應濕邪。濕氣具有重濁、粘稠、下行的特點,最容易傷脾土。夏秋之交,濕熱熏蒸,水汽上升,水分最豐富,所以夏季常濕。濕邪引起的疾病,往往表現為重情。所謂濕重濁重,就像常見的暑濕型感冒。除了常見的感冒癥狀,患者還會出現頭暈、四肢沈重等癥狀。所謂濕粘,濕病的癥狀不僅是滯澀,而且起病緩慢,病程纏綿,典型的濕疹,常反復發作,不易治愈。所謂濕下趨勢,往往會傷害到人體的下部,比如水腫、濕疹,下肢更為常見。健康忠告:夏季悶熱潮濕,飲食起居要特別註意,可以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預防和避免潮濕。衣物:出汗或淋濕後及時更換衣物;如果衣服還沒有完全幹透,不要急著去收櫃子裏的衣服。內衣、老人和小孩的衣服要放在通風、陽光充足的地方徹底晾幹,以免受潮。脾與濕有什麽關系?濕與脾關系密切。脾是中醫五臟之壹,五行屬土,脾土對應長夏。運輸食物和水是脾的重要功能。脾的特點是喜燥惡濕。如果外濕侵入人體,就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天氣悶熱,人容易出現腹脹、食欲不振、倦怠等癥狀,這就是“濕脾”引起的。另壹方面,如果脾虛弱,運化津液的功能異常,就會導致津液在體內停滯,產生水濕、痰濁等病理產物,這就是“脾濕”。壹般認為,濕聚於水,水止於飲,飲凝成痰。石水痰飲是指人體水液代謝異常的產物,即人體水液代謝紊亂。壹旦產生,飲痰可隨氣的流動而引起全身不同部位,壹年四季均可發生,並在潛移默化中慢慢傷人,引起四肢麻木、半身不遂、胸悶、心痛、頭暈等癥狀。因其臨床癥狀多樣,故有“百病皆因痰”之說。健康建議食物: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不要吃太多脂肪和油膩的食物,少吃甜食;冬瓜、薏米、鯽魚、紅小豆等。有利於化解體內濕熱,所以可以適當多吃;在雨中或水中,可以喝壹些紅糖和姜水,幫助驅除體內的濕氣和寒氣;西瓜、苦瓜等寒性食物吃多了,冷飲吃多了,會傷脾胃,影響其運化功能,促內濕,有害健康。3.濕邪分為寒濕和濕熱,表現為濕阻、寒濕或濕熱。如果是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或者是在夏季炎熱的天氣下蒸,多是濕熱所致;或者生活在寒冷潮濕的地方,這是吃了受涼造成的,多為寒濕。凡是臉色白、陽虛的人,壹旦感受到濕邪,就會變得寒濕;面紅陰虛的人,壹旦感受到濕邪,就會變成濕熱。脾胃虛弱的人,常感寒濕;通常,那些在胃裏積聚熱量的人會感覺到更多的熱量和濕度。寒性產品用多了,濕邪易寒;過度使用燥熱劑容易導致濕邪升溫。寒濕傷脾陽,濕熱傷胃陰。在臨床表現上,寒濕患者多於濕熱患者。健康建議:霧天或桑拿天少開窗;有太陽的時候,要把潮濕的被褥拿出來晾曬;可以利用空調的除濕功能對客廳環境進行幹燥,但要少吹空調,不要把溫度設得太低;不要坐臥在潮濕的凳子、石頭、草地上;洗澡後盡快擦幹水,睡覺前讓頭發自然或完全晾幹。4祛濕運脾扶正治這個病,壹個是祛濕,壹個是運脾。祛濕即祛邪,消除脾胃郁結的原因,運脾即恢復困脾胃的功能。祛濕有助於運脾,運脾也有助於祛濕。風藥能勝濕,幹藥能祛濕,弱藥能滲濕。濕熱證,苦寒劑幹;寒濕、辛辣、燥熱之證。脾胃濕困:若癥狀為昏昏欲睡、四肢沈重,或頭重、胸悶、腹脹、食欲不振、口黏無味、大便稀溏等。,應采用芳構化濕法。處方:藿香正氣散。濕熱瘀阻:如有腹痛、大便不爽、口苦黏膩、口渴、四肢沈重等。也就是說,熱感冒患者常出現汗出不暢、熱困出汗等癥狀,應清熱燥濕。梔子、法夏、厚樸、石菖蒲、蘆根和豆豉。脾虛濕阻:若四肢困倦,脘腹脹滿,喜揉,大便稀,神疲乏力,厭食油膩,宜健脾祛濕。方劑:香砂六君子湯等。健康忠告:適當的運動和出汗有利於體內濕氣的排出。散步、慢跑、瑜伽、打太極拳等運動可以使人微微出汗而不出汗,是人體在漫長的夏季除濕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