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國古代天文學有哪些記載?

中國古代天文學有哪些記載?

公元前1057年的壹顆彗星,在我國古籍《淮南子兵略訓》中有記載,後來被命名為“哈雷”。1973年,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壹座漢墓出土了壹幅彗星圖。照片上有29種彗星,形狀和名字都很奇怪。中國的史籍、通考文獻等古籍也記載了這顆彗星在公元前240年的出現。《宋史》以166字記載其回歸。從公元前1057年到公元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41次,中國記錄了公元前240年以來的全部30次,除了早期的3次。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七年,彗星初出東,見北,五月見西...16日彗星在西方重新出現。”這是世界各國學者公認的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秦始皇七年是公元前240年。從那個時候到1910,哈雷彗星* * *回歸了29次,在我國的史書和地方誌中都有記載。

其實中國典籍中早有哈雷彗星的記載。如《春秋》、《左傳》、《史記》、《文獻通考》等歷史名著,有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的記載,有北鬥中群星獲勝的記載。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許多中外學者把這個記錄視為哈雷彗星最早的回歸記錄。

甘德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經過長期的天文觀測,甘德和石神各寫了壹部天文著作。後人將這兩部著作合稱《石幹星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書中記錄了800顆恒星的名字,其中121顆恒星的位置已經確定,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書中還記載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並指出了它們的為患規律。

甘德是戰國時期楚國人。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著名天文學家,著有《田文星占》、《隋星經》等八卷本。這些著作大部分已經失傳,只有部分文字引用自唐開元《詹靜》等經典,從中可以看出他在恒星劃分命名、行星觀測和研究方面的貢獻。他和石申夫等人建立了不同的全天星命名體系。方法是依次給出某顆恒星的名稱和恒星數,然後指出該恒星與另壹顆恒星的相對位置,從而給出全天恒星分布和位置的定性描述。

石神,生卒年待考。戰國時期魏國的天文學家和占星家石申夫是以月球背面的隕石坑命名的中國人之壹。著有《天文》八卷(此書西漢以後被尊為《史記行經》)和《渾天圖》。

三國時期,陳卓歸納了甘德、石神府、五仙三星,得到了中國古代1464星的經典283星官制,其中甘德選星146星(含28夜)。可見甘德對全天星的劃分和命名工作對後世影響很大。有跡象表明,甘德還對幾顆恒星的位置進行了定量測量,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結果都丟失了。甘德對行星運動進行了長期觀察和定量研究。他發現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現象。他指出“回去還是鉤”“再鉤就是三分之壹”,並將行星從順行到逆行再順行的表觀運動軌跡描述為“三分之壹”形狀。甘德還建立了行星會合周期(連續兩個早晨看到東方的時間間隔)的概念,測得木星、金星和水星的會合周期分別為400天(398.9天)、587.25天(583.9天)和136天(115.9天)。他還給出了木星和水星在壹個交會期內看到和落下的天數,以及金星在壹個交會期內前進、後退和落下的天數,並指出金星在不同交會期前進、後退和落下的天數可能在壹定範圍內變化。

雖然甘德的這些定量描述還很粗略,但卻為後世傳統的行星位置計算方法奠定了基礎。根據唐代開元經典中甘德在談到木星時引用的“如果有壹顆小紅星附在其側”的話,有人認為甘德在伽利略之前近兩千年就已經用肉眼觀測到了木星最亮的衛星木衛二。考慮到甘德關於木星的專著《木星編年史》是當時對木星進行仔細觀察和研究的著名人物,而木衛二在壹定條件下確實可以用肉眼觀察到,這個推測大概是可信的。甘德,又名占星家,是甘德占星學派的創始人,在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的天文學貢獻是對他的占星術活動的補充。

漢武帝時期,天文學家制定了中國第壹部完整的歷書《太初歷》,並開始以正月作為壹年的開始。

世界上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是在中國公元前140年左右寫的《淮南子》中。前28年太陽黑子的記錄在《漢書·五行誌》中更加詳細。

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尚壹行編纂的《大衍歷》,準確地反映了太陽的運動規律,系統而周密,標誌著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而他也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測量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造了近21種天文觀測儀器,如簡易儀器、高米等。他主持編纂了計時歷法,該歷法與現在的公歷有相同的壹年周期,但比現在的公歷早出了300年。

商代的幹支觀日法是世界上最長的方法。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壹。他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實際上是太陽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日食發生的原因,認識到了宇宙的無限性以及行星運動速度與距地球距離的關系。觀測記錄了2500顆恒星,創造了世界上第壹個漏轉渾天儀,第壹個檢測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以及南導車、自動記憶的鼓車、飛萬裏的木鳥等等。張衡* * *著有32部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其中天文著作包括《靈憲》、《靈憲圖》。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壹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五行占》,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專著。《五星詹》約8000字,無標題,由主辦方根據內容添加。保存了戰國時期甘德和石神的部分天文著作,其中甘德的著作較多。五顆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五星》詳細記錄了這五顆行星的運行情況。更重要的是,書中列舉了自秦始皇元年至漢文帝三年(公元前246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77年)約70年間,木星、土星、金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其他相關內容。其中包含的金星交會周期為584.4天,僅比今天的實測值583.92天長0.48天。土星的交會周期是377天,只比今天的測量值短1.09天。土星的恒星周期為30年,比目前測量值29.46年大0.54年;木星交會周期為395.44天,比今天的實測值短3.44天;木星的恒星周期為12年,比今天的測量值大了0.14年。這些數值的準確度接近現代精確值。

中國古代有10個著名的流星雨,比如天琴座、英仙座、石寮陀,英仙座至少有12個。獅子座流星雨尤其著名的是它在1833年的盛大“表演”。從902年到1833年,中國、歐洲和阿拉伯國家共記錄了13次獅子座流星雨,其中中國有7次,最早的壹次是在931,10上,是世界上第二次流星雨編年史。從公元前7世紀開始,中國古代至少有180次這樣的流星雨記錄。

還有天氣和氣象的記錄,如下:

在夏季(公元前22世紀~公元前17世紀),已經推斷出了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和冬季至日。書的記載:東夷石雕連雲港將軍崖巖畫有壹條與社石有關的正南北線。

商(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關註的是不同天氣下的不同現象。記載:甲骨文中有對風、雲、虹、雨、雪、雷等天氣現象的記載和描述。

西周時期(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世紀~公元前8世紀),利用土規確定方位,知道各種氣象條件是否異常,會對農牧業生產產生影響。書錄:《詩經》?黑暗之風?記錄天氣氣候諺語的七月,有關於物候的現象和知識;夏,中國最早的物候學著作。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秦人開始把天氣因素作為疾病的外因。曾參用陰陽學說解釋了風、雷、霧、雨、露、霰等天氣現象的成因。管仲在齊國提出了三十節氣的劃分。書的記載:《春秋》,史籍中收錄了異常天氣;孫子兵法把天氣列為影響軍事成敗的五大重要因素之壹。易經?指出“天、地、火、風、雷、山澤”八卦代表自然物。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重視氣象條件在作戰中的應用。莊周指出,風的形成來自氣流的影響,陽光和風可以使水蒸發。書中記載:“黃帝內經?蘇文詳細解釋了氣候、季節與養生和治病的關系。

秦朝(公元前221 ~公元前206年)形成了相關的法律制度,各地都要向中央朝廷報告雨情和受雨水或氣象災害影響的天地面積。書中記載:呂《春秋》將雲分為山雲、水雲、幹雲、雨雲四類。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19年)列出了與現代名稱相同的24個節氣,測量風向等天氣情況的儀器出現。董仲舒指出,雨滴的大小和密度與風的影響程度有關。書中記載:王充《論衡》指出,閃電的形成與太陽熱量和季節有關,閃電是由爆炸引起的;應少提出了梅雨、信風等名稱。

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年)進壹步掌握了節氣與太陽運行的關系。書中記載:趙註釋了《周篇》,介紹了“七平六圖”,從理論上解釋了二十四節氣與太陽的關系。

晉代(公元281 ~公元419年)盛行“與風有關的木鳥”和測量風向的儀器。東晉的李江指出,接近地面的遊動空氣可以減少星間視距,使星辰升起時的早晚顏色變紅。該書記載:周初在當地風俗中提出了梅雨的概念。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不僅了解了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而且開始探索利用不同的氣候條件來促進農業生產。北魏賈思勰的《齊書·姚敏疏》充分論述了氣象對農業的影響,提出了用煙熏防霜、用雪殺蟲保濕的方法;北魏的《鄭光歷》在歷中列出了72種氣候;沈懷遠的《南越通誌》提到臺風;南朝梁宗谷《荊楚紀年》指出,冬天的“九九”是壹年中最冷的時期。

隋唐時期(公元581 ~公元959年)的醫生王冰將中國的氣候按地區劃分,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溫度梯度的概念。辛棄疾發明了“孔明燈”作為後世的軍事信號。書中記載:杜太清《玉燭集》摘錄了隋代以前各種書籍中所載節氣、政令、農事、風俗、典故,保存了許多失傳的農業氣象方面的文章;李的《乙已占》載有風速表的構造、安裝和使用方法。

宋元時期(960 ~ 1367)對氣象學的認識更加豐富和細致,對雨雪的預報和計算也更加準確。書中記載:沈括的《孟茜筆談》,涉及峨眉寶光、閃電、雷斧、彩虹、登州海城、爪旋風、竹化石、瓦霜畫、冰雹形狀、劃船方法、垂直氣候帶、天氣預報等氣象秦《九章算書》列舉了四個測雨雪公式,說明如何在平地上測量雨雪的深度。

明末(1368 ~ 1643),隨著傳教士的介入,西方氣象研究成果進入中國,開始與國內氣象研究交融。書中記載:熊明遇到格誌草,根據西方科學的原理,分析了自然界的變化和歷史記載的災害與風、雲、雷、雨等氣象現象的關系。他設計的太陽落火和空氣上升圖系統地解釋了對流天氣的形成。

清代(1644 ~ 1911),中西氣象科學融為壹爐。書錄:天氣觀測譯著系列,利用“日心說”,全面介紹了海風、陸風、臺風、哈德利環流、大氣潮汐、霜露、雨、雪、雹、雷等大氣現象和氣象理論,平均值的計算,年、日較差,大氣光圖像等。

我沒有全部找到。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