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科學態度和價值觀。在生物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壹定的生物知識,還要培養良好的科學素質、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能力。
對知識的正確認識是對科學發展的認識所形成的科學信念和習慣。每個學生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天生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自然界的生物。他們從小就對自然界的各種生命現象充滿熱情,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能感到充實和興奮。生物教師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並保持這種好奇心,使之進壹步轉化為對待科學和學習科學的正確態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說,並及時給予適當的評價;盡量正面回答學生的問題,回答不了就告訴他們獲得答案的途徑。
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開放的現實生活情境中,以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方式,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是生物教學中壹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探究課題的研究與實施,加強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有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傳統教學知識量大,涉及面廣,嚴重擠壓了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利於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沒有科學探究,就沒有科學素養可言。科學素養不能單純依靠知識的傳承,教學灌輸的形成必須改變。也就是說,要變被動傾聽為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比如在開花結果的課堂上,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組裝花朵結構圖,在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個性化。
2.讓學生知道科學探究的壹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開始的。提出問題後,可以根據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嘗試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進行假設。然後設計探究方案,包括材料的選擇、設計方法和步驟。按照勘探計劃進行勘探,得到結果,然後分析結果是否與假設壹致,從而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展開思維和想象力是關鍵。引導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是教師指導教學的出發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壹個問題比解決它更重要”。比如在“光對老鼠老婆的生活有影響”的探索性實驗中,教師可以從學生抓老鼠老婆入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發現問題:老鼠老婆為什麽要跑?妳害怕嗎?妳害怕光嗎?還是更喜歡在潮濕的環境裏?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和關鍵。那麽查詢的過程就可以順利進行了。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獲得了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改善和培養了科學探究的培養和發展。
3.重視生物科學實驗。生物科學實驗可以使我們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全面發展。通過積極參與和體驗各種探究活動,提高我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是實現方法論變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是學好生物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它也是研究性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生物能力的重要途徑。它對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素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當然,科學探究是壹個多方面的活動,它有壹個相對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還有壹些活動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探究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包括實驗方法、觀察、調查和測量方法,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學習中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的。
第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是註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育,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科學素養的基礎。好的教學方法可以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讓學生覺得不能只靠老師上課講解,更重要的是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思考,積極動腦去理解。為了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有必要:
1,註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信息通道,思維探索之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思維的啟動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沒有更不用說的創造。我們都知道細菌的發現。沒有萊文·胡克敏銳的洞察力和分析力,就沒有巴斯德的細菌自然發生理論和他為人類防治疾病所做的貢獻。
2.註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比如“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這門課,學生觀察植物細胞後,可以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創新力和實踐能力,想象力特別豐富。有的同學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有的同學用塑料外殼做植物細胞的“細胞壁”,有的同學用成熟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學用巧克力做“細胞核”,有的同學用綠豆。壹個完整的植物細胞結構模型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學生運用觀察、動手和想象。掌握了知識點。培養“創造”的成功和快感。
學生的求新求異精神是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質,是科學素養的基礎,我們應該鼓勵和發揚。
第三,引導學生關註科技和社會教育的新進展。
科技社會化和社會科學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熱點之壹。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關註並參與生物科技相關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它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了解科學的“科學家的故事”、“社會倫理問題”、“與生物學相關的職業”等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進展。了解科學家的工作,他們頑強求實的科學態度,以及生物科技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和科技應用帶來的壹些問題。比如中國科學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實現了水稻育種的真正突破。給社會經濟生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解決了我國的吃飯問題,也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饑餓問題做出了更大的貢獻。通過對科技社會的了解,對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現代人素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回顧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學習科學家頑強求實的科學態度。以及生物科技在社會各領域的應用和科技應用帶來的壹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健康發展。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初中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是壹個有機整體,這既是課程和教學課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導教學實施的基本理念。我們可以用它來規範我們的教學行為,啟迪我們無窮的教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