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制是壹種美德,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實現。這個世界充滿了誘惑,欲望在我們心中蔓延。不懂得節制必然會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巨大的傷害,所以節制也是我們壹生的修行。
要知道如何控制,首先要觀察度。每個人都應該嚴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為創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和平和安全。
要想有節制,首先要學會“忍”。當妳的欲望在心中膨脹時,妳必須克制。妳必須首先權衡利弊。如果弊大於利,壹定要果斷放棄。人的行為是由大腦的神經系統控制的,思想之間往往會產生錯誤和得失。及時節制可以有效控制欲望,避免傷害和錯誤。“心不放肆,就沒有錯”就是這個道理。
學會對事情有耐心,對人也是壹樣。“能忍則安,能忍則存。”漢初三傑之壹的張亮忍辱負重,為黃石公撿鞋。後來,黃石公給了他孫子兵法,張亮用孫子兵法幫劉邦贏了天下。這說明他能忍受不能忍受的事情,最終成就大事。他受辱時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壹種節制的生活態度。
要有節制,就要保持內心的“靜”和“凈”,不為外物所動,內心就是“靜”的。只有冷靜下來,才能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適度提升自己,給自己壹個純凈的心態。
節制發自內心,體現在言行上。少說話,說話有節制。對於生活不幸福的人,不要在他們面前說他們的優點。面對喜怒哀樂,我們都應該停下來。少生氣。憤怒就像壹場大火,會燒掉壹切。情緒,不管是好是壞,都要適度控制,不要讓它控制了我們的心。大喜大悲不是節制的人生姿態。
要少說話多說話,學會放棄做不到的事情,不加約束的堅持下去。只有退壹步,才能有更大的空間重新開始。如果妳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妳就會擁有更少的欲望,更寬廣的胸懷和更多的快樂。懂得駕馭自然,心平氣和,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才能領悟到天地間的真諦,才能平和地聚吉。
懂得節制是心智成熟的標誌,也是自律的生活態度。它教導我們要謹言慎行,不說或不做傷害他人的事,遠離對身心健康有害的人和環境,多讀有益於自身修養的書。在選擇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言行上保持自律的生活,在得失之間保持從容的姿態。
《黃帝內經》的精髓是“法以陰陽,術以數”,告誡人們要按照自然規律安排日常生活,用正確的養生方法鍛煉自己,做到適度、規律。
其四時養生的目的是:“內養正氣,外慎邪氣。”都說生活上要註意適度,飲食起居上要註意調節,不能因為氣候變化穿的太多或太少,以舒適為好。
飲食要五味適中,五谷搭配。避免暴飲暴食,盡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良好的心態。
黃帝是壹個非常自律的人,處處克制自己,消除不良思想,不受外界幹擾。所以,節制不僅是壹種美德,還能延年益壽。
稻盛和夫先生認為,心會創造什麽樣的人生。“心不召物,物不至”,意思是萬事皆有因果。要鍛煉心智,完善心智,有節制地善良仁慈,從而改變命運。
俗話說,先做人後做事,以善為本,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節制他人,節制自己。只有懂得適度,才能營造舒適的生活境界,營造舒適的人際氛圍,讓生活充滿和諧,讓生活純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