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抵腭原理:“口閉齒合,舌尖和舌前自然貼上牙齦。”也就是舌尖輕輕抵在上牙齦牙齒之間。
“舌抵腭”的作用:壹是生津,二是通任督二脈。舌頭自然粘上顎,如何自然粘上顎?意境是口象有舌,子有舌,子有長流津。讓我們試壹試。自然地握住妳的舌頭,讓上顎接觸它,不管它接觸妳舌頭表面的什麽地方。這樣妳可以在短時間內用舌頭說話,這是正確的。實際操作中,壹般不需要刻意“把舌頭放在上顎”。如果感覺舌頭上腭不舒服,會影響練習,就不需要要求這個部位到位。當疏通督脈後需要接任脈時,自然會有磁引力使舌貼上顎穿透任脈。
舌頭碰到上顎可以分泌更多的唾液;唾液在古代被稱為“純金玉液”,能給牙齒帶來化學保護。唾液中含有的澱粉酶可以幫助消化,抗菌,清潔口腔。它具有抗炎、促進消化、抗病毒、自身免疫和激活抗菌細胞活性的作用。
舌觸上顎給了我很多好處,讓我深深愛上了它。現在我不僅在白天不說話的時候“舌觸上顎”,晚上睡覺前也會“舌觸上顎”,讓它時刻陪伴著我,從而讓我的身體壹天比壹天健康。希望朋友們能喜歡。
嚼牙吞津液,健脾補腎
雖然很多人洗臉很幹凈,但是從遠處看好像蒙了壹層灰。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面色晦暗,原因就是精氣腎精不足。所以,美不是表面的。只有臟腑平和,氣血均勻,經絡通暢,元氣腎精充沛,面色才能由內而外的潤澤明亮,皮膚自然也會變得細膩光滑。
嚼牙吞津液的保健方法是古代經久不衰的健身術,幾乎任何壹部保健專著都會收錄,可見這種方法在古代的重要性和實用價值。筆者曾經拜訪過壹個老中醫,70多歲了,還在飛腳爬山。很多陪同的年輕人氣喘籲籲,疲憊不堪,而老人卻在談笑風生,沒有壹絲疲憊。他的臉明亮而含蓄,聽起來像洪鐘。當他問及養生之道時,他回答說:“咬著牙,咽下口水”。和老人走在壹起的時候,經常聽到旁邊有“咕咚”的聲音,就是。
現將咀嚼牙齒、吞咽津液的方法介紹如下:
“嚼牙吞津”法是中醫重要的養生技術之壹。古人認為,好牙齒使人健康,健康使人長壽。
據文獻記載,1400年前的梁武帝醫生陶弘景已80多歲,牙齒緊實,身體健康。他的主要健身方法是敲擊法。他認為“牙齒是骨骼和肌肉”,敲擊牙齒會使他強壯和精神煥發。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倡“晨起三百次”。明朝有個長壽的人叫冷謙,活了150歲。他的長壽經驗是:“每天早上醒來,敲36次牙。”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嚼牙健身的習慣。他曾說:“午夜過後,穿上外套盤腿而坐,敲36下牙,妳會覺得神清氣爽。”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壽命最長的皇帝,他長壽的秘訣之壹就是“牙齒要勤敲”。有句老諺語說:“早上起來,敲三百下牙,牙齒就牢固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器官逐漸從成熟走向衰老,功能逐漸衰退,包括牙齒。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牙齒健康非常重要,壹定不能掉以輕心。
“嚼牙吞津液保健法”精要
點擊牙齒
當妳早上醒來的時候,不要談論生活,冷靜下來,擺脫其他的想法。全身放松,緊閉雙唇,心目合壹,然後讓上下牙齒有節奏地互相敲打,叮當作響,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的時候,可以輕拍20下左右。隨著運動的不斷進步,可以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強度,壹般36次為好。強度可以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來衡量。這是為了完成壹次敲打。
屯金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說,叩診後應輔以“紅龍攪天池”,即叩診後用舌頭對著腔內上下牙齦和牙面進行攪拌,用力要輕柔自然,先上後下,先裏後外,攪拌36次,可按摩牙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的營養供血。感覺有體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去,繼續攪拌。當唾液逐漸增多時,將舌頭放在上腭聚集唾液,用唾液漱口臉頰數次,最後分三次慢慢咽下。
時間和頻率
以上是壹個完整的“嚼牙吞津液保健法”,每次做十次比較好,每天早中晚各做十次,多做比較好。其中,早上敲門最重要,因為人經過壹夜的休息,牙齒會松動。此時敲牙不僅可以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還可以興奮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裨益。
中醫師彭鑫:嚼牙吞津液,可以健脾補腎。
保健機理
從西醫的角度來看:
現代食物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牙齒的咀嚼功能相對減弱,所以勤敲牙齒更實用。在歐美發達國家,牙醫是最搶手的職業,那裏的人牙齒幹凈健康。中國人到了國外,又醜又臟的牙齒、口臭、牙病成了壹大標誌。所以在普及牙齒保健治療的同時,要經常敲打牙齒,做好牙齒的自我保健。壹般認為牙疼不是病,但世界衛生組織將導致牙疼的齲齒和牙周病列為世界三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壹,口腔健康是關系到全人類健康水平的大問題。現代醫學已證實,口腔疾病可引起多種疾病,如心臟病、胃病等,都與牙周炎有關。
根據現代醫學對牙齒功能研究的理解,牙腔內存在由血管等組織構成的牙髓,是牙齒的營養通道。牙齒所需的營養物質在血液中,敲擊牙齒產生的生理刺激能振動牙髓和牙齦,鞏固牙齒和牙周組織,興奮牙齒神經、細胞和血管,促進牙齒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養供給,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齒的自潔功能,發揮類似咀嚼運動的刺激,提高牙齒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齒堅硬、穩定、整齊、潔白。經常叩擊還可以保持和增強牙齒的咬肌和咬肌部分的功能,使其充盈度保持在壹定的體積內,壹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身體萎縮造成的凹臉、平肋。已經有牙病的患者,經常敲牙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叩齒時,口腔和舌頭充分活動,血液循環加快,對延緩面部皮膚衰老大有裨益。
所謂“津液”,就是口腔活動後產生的唾液。唾液能保持口腔清潔,有助於食物的浸泡和軟化以便吞咽,且含有澱粉酶,對食物有消化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多種酶和維生素,能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功能。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
在叩齒的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中醫認為唾液可以滋養五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含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健康專家稱唾液為“金金玉液”,它和精血壹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說:“脾屬津,腎屬津”。唾液與脾腎關系密切,對人體健康長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時珍認為唾液具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皮膚毛發、通竅通絡的作用。《赤爐點雪》指出:“咽下唾液,則心轉血,肝明目,脾養神,肺助氣,腎生精,自然平百病。”
咀嚼牙齒和吞咽津液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健脾
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因脾胃衰竭”(李東潭脾胃學說?脾胃升降論)。叩齒可以從兩個方面健脾胃:壹是叩齒可以健齒。牙齒健康,食物容易咀嚼,胃部負擔減輕,從而養胃;二、脾的“津液”和胃的表裏,口腔中的津液是唾液中輕而薄的壹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作用。咬牙齒產生唾液,幫助胃“分解水(食物和飲料)”和脾“運輸和清理”(把水谷變成微妙的物質和“灌溉四方”,分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補腎
腎是“先天之本”,是生命之源。叩齒固腎有兩種機制:壹種是“齒為腎之標”(“雜病之源為犀燭?”口、口、唇、舌疾病的起源)是由腎中之精所滋養。如果腎中精氣充沛,牙齒會很堅固,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牙齒容易松動,甚至提早脫落。牙齒健康與否是腎臟健康的標誌之壹。敲擊牙齒可以堅固牙齒,補充腎精,所以可以強腎。第二,腎是“津液中的唾液”,口腔中的唾液是唾液中較稠的部分。敲牙生津被稱為“黃金定律”,又稱“玉液”,“液”經過“精”,由腎精轉化,故能滋養腎精而不吐,故能補腎。
強骨健腦
腎主骨,“齒為骨”。牙齒和骨骼同源,由腎精滋養。敲擊牙齒可以強腎,填腎精,益骨,堅持不懈地進行,可以使骨骼堅固,所以可以強健骨骼。“蘇文?陰陽大論應該是這樣的:“腎生髓”,而腦是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到滋養,腦發育良好,其“智宅”的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另壹方面,腎臟精氣不足,髓海不足,營養流失。咀嚼牙齒可以補腎,使腎中的精氣得以充盈,所以可以健腦。
聽得見,看得清
“棺材?脈》雲:“腎氣通耳,腎和則耳聞五音。”腎精充盈,髓海滋養,故耳聰目明;腎精氣不足,髓海營養不良,耳鳴甚至耳聾。而“腎藏於五臟之精”(《蘇文?古天真論》),“五臟之精,皆註於目”(《棺材?大惑之論),精氣充盈時,眼可辨五色。叩齒能填腎精,故能靈動清明。
美麗容發
叩齒可以激活面部肌肉,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部皮膚的營養,進而美化面部。頭發的生長取決於薛婧。當薛婧豐滿時,毛發長而有光澤。精血衰竭,就會變淡,脫落。腎藏精,“其花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旺盛。
糖尿病患者須知
在中醫看來,糖尿病患者主要是陰虛精虧,導致“上中下三消”。如果咀嚼牙齒,吞咽津液的保健方法持之以恒,產生的“津液”可以從上到下灌溉五臟。津液滋潤了上焦的心肺,使人感到不想多飲,即產生的津液滋潤了心肺的虛火和燥火後,糖尿病患者“口渴欲飲,水多而不解渴”的癥狀就會消失;津液潤中焦會使人的食欲正常,即產生的津液潤了中焦的脾胃後,胃中亢奮的內熱自然消退,屬於“中焦”型的糖尿病的異常表現也會逐漸消失;敲擊本身可以強化牙齒。當牙齒在腎外時,經常叩診可以增強腎氣,同時產生的津液可以滋潤腎陰。糖尿病患者“人到中年”“尿多腰酸乏力”的感覺會逐漸消失,腎氣會逐漸充盈。由此可見,嚼牙吞津液法可以調理上中下三焦,補陰精,強腎氣,是糖尿病患者日常保健的最佳選擇。
總之“壹切保持健康,先別說話。”牙齒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承擔著保護消化道的重要任務。古代保健專家非常重視牙齒保護,並總結了許多關於牙齒固定和保健的方法。其中,“咀嚼牙齒”和“吞咽唾液”是兩個重要的項目。經常敲牙可以補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氣血,疏通經絡,從而增強身體的健康。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敲牙可以對牙周組織產生生理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興奮牙神經和牙髓細胞,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使牙齒堅硬、穩定、整齊、潔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