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時間生物學認為生物和植物的生命都是隨著晝夜和四季的周期性運動而變化的,揭示了生理活動的周期性節律。在古代醫學中,天地被視為大宇宙,人體被視為小宇宙,這意味著大小宇宙是緊密相連的。健康人的大部分活動都表現出壹種晝夜節律,這與地球有規律的自轉形成的24小時周期相適應,說明晝夜節律是由外界環境(光照強度和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同步的。體溫、脈搏、血壓、耗氧量、激素分泌水平都有晝夜節律變化。生物近似時鐘的結構稱為“生物鐘”。周期節律稱為24±4小時的“日鐘”,29.53±5天的“月鐘”,12二月的“年鐘”。時間生物學提醒我們,植物、動物甚至人的生命活動都有壹個“持久”、“自動上弦”、“自我調節”的生物鐘。這是人體的生物鐘,正常的生物鐘意味著人體是健康的。
生物鐘和時鐘壹樣,不分晝夜地工作,其工作節奏不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生物鐘的周期性振蕩節律是內生的,或是在不同器官中獨立進行的。生物鐘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它可以使生物適應周期性的環境變化,尤其是對生存和繁殖至關重要的遷移、覓食、交配、生育等,甚至可以提前做出安排。比如早上起床前糖皮質激素就已經上升了,所以要提前做好白天活動的準備。而生物的適應性是有限的,生理周期只能在壹定範圍內跟隨外部周期性。當偏差過大,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刺激過強過弱,使生理振蕩變得越軌,幹擾了生物鐘的正常運轉,造成個體不同器官節律位置的紊亂,破壞了有序的配合,就會導致各種疾病。因此,生物鐘需要我們的精心呵護和保護。只要生物鐘正常,人體健康就能得到保證。所以在生活中,保護生物鐘是自我保健的核心。
保護生物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證自己規律的生活。要按時作息,均衡飲食,積極鍛煉,形成壹個“系統”,就是壹年四季都要堅持,節假日也不例外。在人類生活過程中,許多生理現象都是由壹種與時間因素有關的物質所控制的。自從生物誕生以來,太陽的升降引起的光照變化就與生物體內的生命活動建立了同步關系。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按照太陽的規律形成了體內的活動規律,受生物鐘控制。人體生物鐘是壹個復雜的生理過程,由松果體“指揮”。松果體是大腦中豌豆大小的腺體,分泌的激素叫做松果(也叫褪黑素)。總之,只有保證生活規律,才能保障生物鐘的健康。生物鐘健康了,人體才會健康。
人體的壹切活動都是有規律的。研究發現,壹個人的體溫在淩晨2 ~ 6點最低,下午5 ~ 6點最高。癌細胞的生長也是有規律的,在生長速度最快的時候,放療是最容易殺死癌細胞的方法。此外還有血糖含量、基礎代謝率、經絡電位等。,也隨著晝夜的變化而變化,隨著生物鐘運轉。生物鐘的紊亂,褪黑素的極度減少,正常節律的喪失,會影響體內許多生理功能的紊亂,造成睡眠障礙、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損害健康,甚至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遵循晝夜規律和季節規律,盡量避免或減少對生物鐘的幹擾。要有規律的起居,正常的作息,合理的飲食,不幹擾生物的正常運作,保持自然健康。
比較註重養生的朋友應該聽說過“生物鐘養生法”,就是通過生物鐘來養生。按照這種養生法,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都有規律的作息時間,由生物鐘控制。人的活動如果能符合生物鐘的要求,就能達到健康、長壽、智慧、快樂、美好的境界。否則,人體會受到壹些損害,表現為疲勞、智力低下、不快樂、早衰和疾病。所以我們按照生物鐘規律做事,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比如:按時作息,勞逸結合;按時吃飯,不要暴飲暴食;適應四季,順應自然;改掉壞習慣,不傷害人體機能。只有保證正常的生物鐘,才能得到健康的身體。
如果違反了生物鐘規律,就會有壹系列的不適。如果感覺不舒服,壹定要及時補上並糾正,以免進壹步發展,引發疾病。眼球充血,熬夜太多,可以通過睡眠來調節;眼睛發黑、過度疲勞可以通過休息來調節;舌苔白、胃部不適可通過飲食調節;精神壓力和心理失衡可以通過緩解心理壓力來解決,等等。只有照顧好自己,重視自己,自我保健,自我治療,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