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息了。蜀國的結局是什麽?

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息了。蜀國的結局是什麽?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滅蜀戰爭,派出鐘會、鄧艾、諸葛緒三支軍隊討伐蜀。侯仲輝在劍閣與將軍姜維對峙,鄧艾開辟第二戰場,潛入尹平,直奔腹地。諸葛瞻死於綿竹後,成都空虛,劉禪別無選擇,只能投降。蜀漢宣布亡國。有人把蜀漢亡國的責任歸咎於諸葛亮和姜維的多次北伐,導致國力耗盡,甚至亡國。

如果時間和空間可以倒流,當諸葛亮選擇養病而不是北伐時,蜀漢還會滅亡嗎?答案是肯定的,蜀漢仍將滅亡,僅次於吳棟。根據《演義》和《三國誌》相關史料,簡要分析如下。

首先,如果諸葛亮不去北伐,選擇休養生息,的人力、兵力、國力依然存在,在曹魏滅蜀之戰中也不會毫無還手之力。

演義裏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連隴右都沒占領。至於大都市長安,更是令人扼腕嘆息。但是諸葛亮和他的接班人蔣琬還是樂此不疲的北伐了差不多幾年,白白浪費了人和錢。像這樣的北伐再來幾次,沒有曹魏的進攻就土崩瓦解了。最終,鄧艾率領幾支疲憊不堪的部隊,在綿竹殲滅了諸葛瞻的五萬禁衛軍。面對鄧艾大軍的入侵,劉禪只能遞交投降書。言情小說中的相關描述如下:

後主命群臣推出宮門,又命喬州作降書,遣私部侍候、徐姓、鄧良同、喬州至雒城降。?

比如明末遼東女真崛起,明軍屢敗。它仍然自視甚高,拒絕與後金媾和。明朝繼續給遼東無底洞加遼稅,導致人民貧困,大規模農民起義。明朝以後陷入了內憂外患的絕境,兩面作戰,兩面失敗。最後,征服者李自成攻入北京。這是壹個不懂得變通,壹直窮兵黷武的反面教材。

其次,如果諸葛亮沒有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壹段時間,他可以選擇先攻打吳棟。

在《演義》中,蜀漢夷陵之戰不是簡單的復仇之戰。劉備高瞻遠矚,知道自己有幾斤二兩,能打下漢中已經是萬幸,再往前推就難了。劉備知道,先難後易,會有很大的回報。於是,劉備假借給二哥關羽報仇的名義,派了75萬大軍討伐吳棟。事實上,劉備的真正目的可能是先滅吳棟,再攻曹魏。曹魏比吳棟和蜀漢加起來還要強大。像諸葛亮那樣盲目北探,很難有事半功倍的實效。

如果劉備以報復關羽和張飛為名,團結壹心,壹舉消滅東吳,整合江東六郡八十壹州的人力物力,或許可以與曹魏抗衡。有人反駁說,如果蜀漢和東吳自相殘殺,可能會得到曹魏的好處。這種可能性不是沒有,只是很小。例如,在夷陵戰爭期間,曹魏壹直靜靜地坐著觀看蜀漢和吳棟之間的戰爭。還有人認為,如果蜀漢和吳棟打壹場艱苦的戰爭,勝利的壹方也會遭受巨大的損失,無法阻止曹魏的進攻。

這種情況其實不用擔心。經過戰爭的洗禮,勝利的壹方留下的都是精兵,而曹魏多年無戰,對沒上過戰場的新兵來說就是個蛋子。結果還不知道。比如朱元璋在南方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等競爭者,進軍北伐,成為古代第壹個也是唯壹壹個北伐的勝利者。

最後,如果諸葛亮當初選擇休養生息,而不是北伐,他就不會是第壹個死的人。

有句話叫:天下未亂,先亂,天下已治蜀。這是由四川的政治、軍事、地理特點決定的,易守難攻,自成壹派。巴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是最後壹道屏障。比如東漢末年,柳巖進入淅川領導益州牧,中斷了與中央朝廷的聯系,成為第壹個割據的軍閥。例如,在安史之亂中,投靠了蜀,並把它作為恢復中原的後方基地。這樣的例子很多。

然而,在三國時期,蜀漢成為第壹個滅亡的國家,這不得不發人深省,這與大多數蜀政權的結局不同。蜀道難通,難於上青天。更不用說人連鳥都覺得難以穿越。因此,蜀漢有壹個天然的屏障,但它也被突破,這表明蜀漢是壹個空殼,即使曹魏的攻擊也無法停止。諸葛亮和姜維的壹次次軍事行動耗盡了蜀漢的國力,連防守都做不到了。

如果蜀漢還有壹些實力,可以抵擋曹魏的幾次進攻,曹魏就會撤退,進攻吳棟。即使蜀漢滅亡了,那也是在吳棟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