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春困秋短冬打盹。”季節變換時,人體由藏變發,血氣增加。如果妳是壹個氣血雙修的人,妳會很快適應這種變化,不會有什麽感覺。
有兩種人,血氣不足,容易出現春困的癥狀,這主要是因為體內的楊燦跟不上外的陽氣。春困本來只是身體的壹種生理反應。如果情況不是太差,可以先用飲食,兩類人各有側重。
第壹種:脾虛
這類人比較麻煩,主要表現為乏力、嗜睡、頭重、頭暈,有的甚至惡心、食欲不振。壹般舌苔厚膩,舌質淡,可見齒痕。
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反過來加重脾虛癥狀。外濕內濕,內外調和,加重春困癥狀。在廣東,脾虛痰濕體質的人很多。
對策:可以用瘦肉、豬骨,可選北芪、黨參、白芍、茯苓等藥材煲湯。這種藥膳主要是為了健脾。
第二種:肝功亢進。
春季宜疏肝,但若平時肝火偏高,如急躁、心悸、失眠、頭暈、頭痛等。,此時也容易因身體虛弱而產生困意。
值得註意的是,肝膽濕熱、肝火亢盛的高血壓患者特別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有無精打采、懶洋洋、頭暈、乏力、四肢沈重等癥狀,不要只是認為是春困,可能是中風。
對策:清肝瀉火的食物可以食用冬瓜、大白菜、白蘿蔔、涼瓜等。
除了脾虛肝旺的兩類人,我們所有人在春天都要順應自然規律,找回元氣,好好度過溫暖的春天。
解決春困的壹般方法
日常生活:早睡早起。
中醫專家表示,克服“春困”的最佳方法是遵循人體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原則,應早睡早起,保證壹定的睡眠時間。但是不要睡懶覺,否則會造成人的惰性。越睡越困,越睡越懶。尤其是不要熬夜。熬夜只會加重春困。
運動:適當的運動
春天學會科學用腦,有利於消除“春困”。在大腦不清晰、痛苦的時候,要放下工作,聽聽音樂,欣賞花草,做做體操,讓左半球得到適當的休息。更重要的是,運動可以讓耗氧量最大的大腦及時補充營養,有利於緩解疲勞。清晨鍛煉。
春季嗜睡是壹種生理現象
春困不是病,是自然氣候變化和氣溫升高引起的暫時生理現象。在這種環境下,人體各個部位的血管都是擴張的,對大腦的供血量相對較少,所以很容易感到困倦。
冬天由於紫外線和陽光不足,身體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降低了身體的免疫力和工作能力。再加上維生素的攝入也少了,所以春天來了,身體機能大多處於半昏睡狀態。
正常情況下,成年人每天睡八小時左右就夠了。睡眠時間過長改變了睡眠和覺醒的正常周期,使人體生物鐘節律紊亂,使大腦長期處於抑制狀態。同時,半夜睡覺屬於淺睡眠狀態,即使睡懶覺也解決不了困倦問題。大腦掌管睡眠細胞,醒來後妳還是會覺得頭暈、不舒服。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會越來越困。
古人有解決困難的巧妙方法。
在古代,人們有壹種獨特的方法來解決春天的睡意。藥王孫思邈在中醫經典《養生之明》中有這樣壹段話:“眠於海時,雲鼓聲,眠於陰中,玉體神清。邪氣很難攻擊自己,精氣來自全身。其中,解決春困有兩種方法。
壹種是“唱雲擊鼓”,即振耳。
原理是腎開始開竅於耳,如果腎的功能出了問題,首先會體現在耳朵上。通過護耳,增強耳朵的強壯功能,達到護腎強腎,有效收斂空氣,補益腎氣,安神助眠的作用。對保護聽力,避免過早耳鳴耳聾,防止人體聽覺系統過早老化有直接作用。方法是雙手手掌捂住耳朵,雙手中指和食指交替拍打後腦勺。時間合適,就是晚上9-11。每晚壹次,每次15-20分鐘。
還有壹種“漱口玉瑾”,意思是嘖嘖有聲的唾液。
“玉瑾是唾液的別稱。孫思邈認為,唾液是滋補的東西,關系到人的壽命。其分泌主要在清醒狀態下進行,中午和吃飯時分泌高峰,晚上幾乎不分泌。早上洗玉瑾可以補氣提神、保護牙齒、防止蛀牙、殺菌。因此,人們早上起床後往往會感到口幹舌燥。有人把早上喝壹杯涼開水作為養生方法,這不無道理,而且與孫氏提出的起床前“洗玉瑾”的方法有源頭關系。方法是緊閉雙唇,用舌頭在口中反復吐、漱口,然後慢慢咽下去。合適的時間是印石,也就是淩晨3-5點。每天壹次,每次5-7口。
早起,松扣子,散頭發,放松身體,慢慢走。同時,選擇溫和舒緩的活動,活動關節,舒展四肢。
結論:春困是壹種自然現象,不是病,但是對於經常犯困的人來說肯定是不舒服的,而且春困更喜歡這兩類人,比如脾虛肝火,所以如果妳是這種體質,壹定要小心了。其實應對春困的方法有很多,中醫也有很多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