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註重道德教育和個人修養的民族。壹個甜甜的微笑,壹份執著的追求,壹份令人欣慰的包容,匯成了美德頌上動人的音符。
幾千年的文明和禮儀傳承至今,所以中國被譽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我國勞動人民歷來重視道德修養和文明禮貌,有著悠久的美德傳統。而壹個高素質、有文化的現代文明人,必須要有良好的風度。文明禮儀隨處可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上,卻常常被我們忽視。所以我們應該把文明的美德融入現實生活。
說到文明的美德,我想到了壹個故事。有壹次,列寧同誌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裏,遇到壹個女工端著壹盆水上樓。女工壹看到列寧,就會後退讓路。列寧攔住她說:“不要這樣。妳已經做了壹半了,而我卻兩手空空。請先走!”他大聲而友好地說了“請”這個詞。然後他靠在墻上,讓那個女工上樓,然後他就下樓了。這不也是禮貌的體現嗎?
在這裏我不想舉太多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讓大家產生壹種錯覺:如果我們認為文明禮貌只是偉人、名人才有,那麽我們就不必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感到愧疚;或者認為即使妳實踐了文明的要求,也不能使妳成為偉人或名人。我們不僅需要道德人物,更需要壹群有道德的人。
壹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可以反映壹個社會、壹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壹個人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影響自身形象,大的影響國家聲譽。清朝時,大臣李鴻章去了俄國。在壹個公開場合,他有壹個壞習慣,到處吐壹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誇張和嘲諷,羞辱中國人。這是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壹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它的人民也有很大的影響。為什麽這麽說?相信有同學去過歐洲或者日本,有切身體會。不說大的,就看過馬路這種小事。只要紅燈亮著,即使路上沒有車,外國人也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請問,在這樣的氛圍下,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這就是社會風氣的力量。但再想想,如果不從自身做起,這種社會風氣從何而來?
我們從小就接受文明禮儀教育,很多同學都能長篇大論地講文明禮儀。但是,看到校園裏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到壹些同學的臟話,怎能不教人悲痛欲絕!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嗎?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理念,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就;知行是本體,是功夫。知而不為,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卻吝嗇於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和從來沒有接受過社會教育是不壹樣的!所以,我們要踐行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種“知行合壹”上下功夫,從自己的言語上下功夫,告別不文明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