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註意防止熱能過剩。秋季飲食,要註意適量,不要放縱食欲,大吃大喝。
2.中醫說“宜食麻以潤燥”。首先要少吃刺激性強、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如辣椒、辣椒等,多吃蔬菜水果,如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綠葉蔬菜、蘋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聚。所以建議吃壹些辛辣的食物,比如芹菜。
3.從夏天到秋天,氣溫下降。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人體的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如果飲食過涼,會引起消化不良,容易發生各種消化道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有壹個“秋宜暖”的命題,也就是說,秋季要避免吃生冷涼的食物,多吃溫熱的食物。
4.海藻富含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海藻中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玻璃紙酸,可以保護人體免受輻射傷害。
5.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有很好的止咳、潤燥作用。
6.秋燥主要靠預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滋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具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除燥的作用,非常適合內熱、肺熱咳嗽、咽幹咽痛、大便幹結的人食用。
7.秋季盡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蔥、姜、蒜、辣椒等燥熱之品,少吃油炸、油膩食物,防止秋燥癥狀加重。
8.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主。秋燥容易傷肺。可以適當吃些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制品等軟性食物,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時可以適當多吃壹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吃酸了收起來。
9.初秋,氣溫還是比較高,比較幹燥,進補也要以“清”為主。適合秋季食用的食物有:
百合:具有補肺潤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勞、潤燥止咳的作用。
山藥:特點是補而不滯,不熱不燥,男女老幼病弱皆宜。
白扁豆:初秋用白扁豆煮粥或熬湯,能消暑、解暑、健脾和胃、增進食欲。
蓮藕:生蓮藕能清熱生津止渴;煮熟的蓮藕可以健脾開胃,益血。有句話叫“蓮藕要夏生秋熟,生食鮮嫩,熟食老壯”。
黃鱔:秋季食用黃鱔不僅有很強的滋補作用,而且對人體血糖有壹定的調節作用。可用於燒烤黃鱔段、燉黃鱔、炸黃鱔絲、黃鱔粥。
栗子:有健脾胃、補腎壯骨的作用。
核桃:能補腎固精,溫肺平喘,益氣養血,潤燥潤腸。
花生:深秋花生成熟時,要用新鮮的花生磨碎做湯或煮,不宜油炸。
大棗:秋季吃大棗是滋陰潤燥、益肺補氣的進補食品。如果能和銀耳、百合、山藥壹起燉,效果會更好。
苦瓜:苦瓜具有清熱去火、解毒明目、益氣填精的作用。
蓮藕:蓮藕味甘,性平,有消炎化瘀、清熱燥濕、止咳化痰的功效。
此外,梨、荸薺、海蜇、胡蘿蔔、薺菜、平菇、海帶、西紅柿、兔肉也適合秋季食用,黃芪、人參、沙參、枸杞、何首烏適合進補。
10.除陽虛者外,不要吃太多溫性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容易加重秋燥。
秋季自我保健養生常識
1.及時增減衣服。立秋後晝夜溫差大,不宜赤膊或穿得太多太暖。
2.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液體。以養陰潤燥,補陰之損。但在飲用流質飲食,尤其是飲料、水等流質飲料時,飲用方法頗有講究,少量常飲為佳。
3.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害津液。大部分蔬菜水果都有養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水分,可以補充體液。此外,可以多吃蜂蜜、百合、蓮子等滋補之品,以符合肺的清化性質。
4.少吃辛辣油炸熱食。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食物和調味品,以及炸雞腿、炸鵪鶉等油炸食物,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5.註意精神調理。陰虛的人容易生氣,容易發脾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肝火過旺,久則內耗陰津。秋天,它的幹燥更加明顯。所以,預防秋燥的另壹個環節就是註意精神調理,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壹切,以適應秋天的收斂,從容度過這個多事之秋。
6.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補虛。並不是說虛損患者就不要用補藥。虛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補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身體。
7.任何補品過量都是有害的。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
8.秋季早起可以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在床上躺幾分鐘,拉伸全身,防止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義。
9.平時要註意保持樂觀,經常到空氣清新的地方走走,吐故納新,以收斂“氣”,保護肺免於燥邪。
10.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冷,加重了早晚的寒意。如果這個時候再裸體,就容易著涼,容易感冒,還容易得肺病。因為秋氣主燥,燥容易傷肺。
11.民間諺語“秋瓜爛肚”的意思是,立秋如果繼續生吃大量瓜果,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立秋後,生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必然會幫助濕邪,損害脾陽。如果脾陽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腹瀉、痢疾、便溏等急慢性胃腸疾病就會隨之而來。
12.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補虛,不是對虛損患者用補藥。還要註意進補適量,切忌吃藥,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烏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蓮藕、核桃、薏米、花生、鴨蛋、菠菜、梨等。,當與其他有益的食物或中藥結合使用時,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