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願意在孩子生病時嘗試中醫療法。中醫以溫和、有效、無刺激的方式,在理論基礎上將人體視為氣、形、神的統壹體,通過“看、聽、問”的方法,運用中醫、針灸、推拿、拔罐、氣功、食療等手段,探索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
常老師關於幼兒傳統教育的講座,尤其是關於中醫的啟蒙,讓我受益匪淺。中醫以道為本,道是天地之法。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儒家思想對中醫的影響很大。壹方面,儒家思想具有“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承前啟後,為天下開太平”的崇高理想和抱負,以及“立德、建功、立言”的強烈願望,這些都與中醫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密切相關。古代神農嘗百草,唐代大醫孫思邈寫《大醫精誠》。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中醫有這種奉獻和利他的精神,這也正是我們希望帶給孩子的。
常老師提到幼兒園中醫啟蒙教育的三個目標,指導我:
1.了解中醫膚淺的思想和知識,包括“治未病”和“真誠對待大醫”的思想,常見的中藥及其醫療器械、方法和作用,感受中醫特色。
老師的思維:中醫是中國五千年藥學的結晶。孩子需要也需要對其相關知識有壹個粗淺的了解,可以從簡單了解常見的中草藥開始。在我們的泥土花園裏,他們可以帶領孩子們簡單的種植幾種常見的中草藥,比如蒲公英,了解它的功能和用法,觀察它的生長,品嘗它的味道。了解常見病的中醫治療,了解中醫,簡單知道中醫的名稱和療效。
古代神農嘗百草,是敬業利他的精神。大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表現出的醫德智慧:壹是精細,即要求醫生有高超的醫術,認為醫生是“壹絲不茍”的,行醫者必須“博采醫源,勤勤懇懇”。二是誠信,即要求醫生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對他人的苦惱感同身受,激發“大悲心”,進而發願“拯救精神的苦難”,不要“逞壹時之勇和速度,邀功請賞”或“靠自己的力量,經營財產”,這些都是我們開導孩子的好素材,通過有趣生動的故事,讓孩子體會到中醫的大善、仁愛、利他。
2.體驗和感受中醫的神奇和偉大,產生民族自豪感,對中醫文化產生壹定的好奇心和興趣,在壹顆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中醫的種子。
老師的思路:帶領孩子體驗中醫脈診,了解中醫常見的簡單療法:按摩、拔罐、針灸,了解刮痧板、拔罐等工具,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簡單的刮痧方法,以及如何保護自己。
要帶領孩子參觀中醫博物館,可以在班裏設立中醫博物館區。坐區和配藥區可以放置壹些常用的中藥,如菊花、艾葉、山藥、蒲公英等。、以及臨床中的拔罐器、刮痧板、煎藥區等。
3.在中醫的指導下,妳可以形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和強健的體魄,妳可以簡單輕松地進行中醫護理。
老師的思路:中醫講究養生保健,可以帶領孩子學習日常養生保健方法如:
1.註意喝水的方法,提倡細嚼慢咽,盡量喝白開水,少喝飲料,可以補充體液,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血液黏稠。
2.早睡早起,不熬夜,中午午睡。中醫理論認為,人與自然是壹個整體,要適應大自然的四季變化,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休息。
3.經常微笑,不要擔心。笑可以增加心臟血流量,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