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國誌·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烏普說:“人體欲功,不可偏激。搖了,谷氣就消了,血液就循環了,病就不生了。比如,它還是不朽的。是古仙人所導,熊頸呵護,引腰動關節,不易老。”
他的指導養生理論符合科學原理,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獨創,是中國古代正確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其指導理論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體育實踐中,致力於研究和總結前人指導的經驗,在廣泛吸收各種指導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五鳥戲的五種動物形態,分別模仿虎、鹿、熊、猿、鳥。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和動作各有特點和作用。比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老虎的勇猛和力量來增加力量;鹿戲模仿鹿的奔馳,轉身,使腰腿靈活。熊玩模仿熊躺著打滾來疏通血管;猿戲模仿猿的爬跳對身體敏感;鳥戲模仿鳥的翅膀,高飛取悅心情。從五禽戲的鍛煉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都是在地面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在形式上是壹套以健身防病為主要功能,兼有醫療功能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而為鳥戲,汗流浹背”,可見他並不壹定要求人完成整套動作,而是要求鍛煉者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有選擇地做適合自己的運動。據說華佗的弟子烏普,由於堅持練習五禽戲,到了90歲,仍然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5.中國古代人動靜結合的養生觀。
養生之道是動態的還是靜態的?中國古代人的養生觀念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心安而不懼,勞而不疲。”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認為“修身之道,在於勤”。儒家稱之為“對安靜者的長壽考驗。”壹句話:“心靜而身動”,就是心要靜,身要多動。
古人雲,“流水不腐,戶主不啃”,“馬走不直,車不開必腐”。健康在於運動,各種運動,如健美操、迪斯科、太極拳等,都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年益壽。如果妳坐著,學習和工作,花更多的時間在辦公桌前,妳的身體不經常運動,肌肉組織和關節就會被廢用。長此以往,人還沒到中年就會腰酸背痛,其他生理機能也會提早老化。所以古人說“身要常動,腰要常抖,胸要常立,腹要常收,四肢要常抖。”如果夏天能遊泳,冬天能慢跑,春秋能經常爬山,每天做廣播操,那就更理想了。值得壹提的是,運動也要足夠,絕不是越多越好。古人雲:“動得太多,必有所失。”如果動了,就要“努力不吃虧”。
古代中國人的觀點得到了現代科學的驗證。
對國外5000名死亡運動員進行系統研究後發現,他們大多比普通人壽命短。《奔跑吧》的著名作者費克斯,死於壹次超負荷的奔跑。
所以運動也要足夠,做到“累而不倦”。最近國外提倡“低水平運動”,認為每周從運動中消耗2000卡熱量對健康有好處。
美國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超過17000人進行了16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參加低水平運動的人比不運動的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低,平均壽命為4至5年。
據估算,快走1小時可消耗400至500卡熱量,每天步行40分鐘左右即可滿足低水平運動的要求。
古人也認為,養心在靜,養心在靜:“心為君官,神為道”,“靜而後安”,“靜者長壽,吵者亡”。所以,心要壹直靜,凝而不精。現代生理學家發現,人的神經緊張在“休息”狀態下得到放松,呼吸、心率、血壓、體溫都相應降低。這種低代謝的累積效應自然相對延長了壽命。從古至今,有很多人是終身“休息”,很少做劇烈運動的,比如文學家、畫家、科學家、花農、長壽的人。有些疾病,如神經官能癥、失眠等,需要運動輔助,而更多的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肺炎、潰瘍病、腫瘤等,則需要“休息”輔助。古人說:“龜鶴延年”,是指龜多處於休眠狀態,是活動最少的動物;鶴愛獨來獨往,飛得輕柔,但壽命很長。所以,在學習和工作的時候,全心全意專註於自己的事業;8小時後要學習技能,比如鋼琴、象棋、書籍、繪畫、種樹種花,來寄托精神。這是滋養心臟的好方法。
美國哈佛大學的實驗證明,人在“休息”時可以出現“意識變形”,可以降低血壓。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表明,在休息時,精神放松可以改變體內的生理生化狀態,減緩心跳和呼吸,降低肌張力和耗氧量,同時降低血脂。所以,今天的學者已經把“休息”作為壹種祛病延年的方法。我國的氣功鍛煉是壹種靜態和動態養生相結合的方法,需要排除壹切雜念,達到心靈的平靜,然後調節身體的各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