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說到佛教,通常會有壹句話:“佛法無邊”。這句話並不是說佛有什麽魔力,它就像魔術壹樣,千變萬化,變幻莫測。但是,都說佛法的道理是浩瀚的,就算我們盡了壹生的努力,也很難水落石出。所以,當然,這麽多的佛法,不是壹兩個小時就能講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從佛教與人生的關系提出幾點來和大家壹起學習。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妳們大部分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的生活史,我覺得不用多說。釋迦牟尼佛出世,他的教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佛教闡明了生命宇宙的真相。釋迦牟尼自己悟出了生命宇宙的道理後,為了讓世間尚未悟出的人,他到處講學。當時佛陀提到的很多教法,後來都被弟子們編成了三藏十二經。當然,在這麽多的宗教典籍中,有很多解釋,其中有四個極其重要。無論是南方流傳的小乘佛教,還是北方流傳的大乘佛教,都被認為是最根本的。那麽,這四個基本而重要的真理是什麽呢?就是:第壹,無常——世間萬物總是在變,在變,萬物都在不斷進化。只因其無常,生命生老病死;這個世界是成功的,活著的,壞的,空的。然而壹般人的心是厚的,對於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並沒有察覺!中國有句話:“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意思是世事無常。在普通人心中,總有壹種錯誤的信念,認為世界是永恒不變的。所以貪得無厭,什麽都要據為己有。所以創業很迷茫,生死輪轉,無法解脫。所以佛教揭示無常,目的是為了破除人生的妄想。學佛的人,如果懂得這種無常,就能體會到,人生的壹切,就像空中的雲,水上的泡,鏡中的空花,水中的明月,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金剛經》說:“萬物皆法,如夢如泡,如露如電,所以要這樣看。”二、痛苦——心理上,我們有貪、怒、癡、煩惱的痛苦;身體上,我們有老、病、死壹個接壹個的痛苦;在家裏,我們有衣食住行的煩惱。在社會上,我們有是非之爭,遭遇仇恨的痛苦;除此之外,我們還有無法索取的痛苦;外界正遭受風災、水災、軍災、瘟疫;人生真的要慘多了!怨恨總是控制著我們,威脅著我們;苦緊緊跟著我們,束縛著我們,讓我們無法動彈,無法擺脫,生活就這樣壹直在為生計而掙紮。我平時不愛說苦,因為壹說苦,不僅眉頭會皺,心裏好像也苦。但是,現實世界真的很苦,忍不住要說壹下。學佛的目的是無苦而樂,所以要先知苦。只有知道苦,才能下定決心,修行佛法,追求快樂,所以知道苦就是開悟之門。三、空——什麽是空?空是原點。世間萬物皆因緣合而生。因是事物誕生的主要條件,命是事物誕生的輔助條件;因緣湊合,事物就存在;因緣離散,物易滅,滅空。所以佛法說空是空的本源,不是空。說清楚壹點,壹切都是因緣而生。沒有因緣,就沒有固定的自我,沒有自我,所以是空的。我們人體由四部分組成:土、水、火、風。四大離散,身體不能存在,這就是空性。其實這四個離散的空,還是簡單意義上說的;在更深的層次上,我們的四個身體在當下之前存在時是空的;不需要等四大離散時刻空,因為四大在身時本身就是空的。很多不懂佛學的人,往往會誤解“四皆空”的意思。比如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爭論什麽事情,不信佛的人會理直氣壯地說:“妳們學佛拜佛的都是空的。妳跟我們吵什麽?”其實四宇宙是空的,不是特指學佛或者拜佛的人。任何有身的人,不管是不是拜佛,都是空的。所以,要不要拜佛,如果每個人都對這四大空真有正確的認識,社會上很多不必要的紛爭就可以大大減少。第四,沒有我——我是什麽?中文單詞“我”有壹只手在左邊,阿格在右邊。葛是軍備競賽,代表武器,手裏拿著武器的家夥殺氣騰騰。他壹看就知道不是壹件容易惹的事。所以,壹個深深看重我的人,在哪裏都不受歡迎。我不是好東西;但大多數人認為每個人都有壹個我。如果妳問他:“妳有壹個我,我在哪裏?”他壹定是拍著胸脯,或者指著鼻子說:“這不是我是什麽?”其實我們的身體就是四個假組合,根本就沒有我!普通人普遍認為生活就是我。根據佛教的分析,我們的生命是由五蘊組成的。五蘊是什麽?色彩、接受、思維、行為、知識;色是壹種物質,受、思、行、知是四種精神;在精神的四個內涵中,知識是精神的主體,而受、思、行是精神的附屬。我們由這五行組成的生命體,只是業力的虛假組合,它沒有自我,所以不能永生,所以說是“無我”。佛教雖然有深刻的哲理,但不是只講理論,特別註重落實的宗教;就是把我們所學的理論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佛教真正的修行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言行壹致。中國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先生,是壹位懂佛學的佛教徒。他和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壹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禪師,正巧佛印禪師正在講課,整個講堂座無虛席。這時,佛印禪師用禪迷語對他說:“這裏容不得壹個大學生!”蘇東坡是壹位學佛參禪多年的人。他聽了這句話,也用禪語回答了他:“為什麽不暫時借用禪師的四大宗師?”禪師佛印是壹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僧人。當下,他笑著對蘇東坡說:“老僧有壹個問題要問大學士。如果妳能回答,我就給妳讓座。”如果回答不了,請把玉帶留在這裏,永鎮山門?”蘇東坡聽了很得意。他以為自己精通佛學,這次壹定能考到。他說:“好吧!好吧!請提問!禪師佛印問道:“四宇宙是空的,五蘊沒有自我。”。單身漢的座位是什麽?”於是,蘇東坡這位才華橫溢、見多識廣的大學生大吃壹驚!於是他解開了皇帝送給他的壹條玉帶作為紀念。這件事流傳至今,成為千古佳話。佛教道理雖多,但上面說的四大道理,即無常、苦、空、無我,才是最根本的本質。接下來,我想談談人生的意義。生命有不同的解釋,大概有四種:壹,生命,二,生命,三,生存和四,生死。前三者是連續的,因為生命是生命的延續。要延續生命的生命,就要有正當的生命,因為有正當的生命,人的生命才能生存;所以,生命、生活、生存似乎是三位壹體的,生命是生命、生活、生存的總和。這裏值得談的是人生的人生問題。中國古人在談論人生時,常常引用“食色”這四個字。現在的人談生活,只說“衣食住行”。無論是古人說的“食色”,還是今人說的“衣食”或“食”,我們都應該擁抱兩種,即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物質食物是飲食,可以滋養生命,延年益壽,使生命得以存活;精神食糧是文化食糧,可以增進知識,使人生走上正軌,過上有意義的生活,使人生幸福升華。大多數人只關註前者,關註物質生活,卻忽略了後者的精神生活。所以,沈迷麻醉物質的人生終究是空虛的!從佛教的角度來說,除了過有意義的生活,還要關註生死問題;只有這樣,生存才有價值,生命才有歸宿。生死是大事。在Hokkekyo,佛祖釋迦牟尼說:“佛是大事,出現在世間。“這裏的‘大因緣’指的是生死。由此可見生死的重要性!佛陀是壹個開悟的人。以佛眼的觀察,我們的人生被無明煩惱所迷惑,迷茫著去成就壹番事業,六道輪回,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真是可憐!所以他慈悲為懷,渴望談生,目的無非是喚醒壹切沈迷於生死夢境的眾生。所以解脫生死是學佛人的壹貫要求。我們為什麽要轉世?誰在創業?誰在生死輪回中?這些都是心,所以佛教教導我們要修心。然而,當談到禁欲時,有些人認為這是自找麻煩。他們說:“不看美好的東西,不聽美好的東西,不聞芳香的東西,不吃美味的東西,這是多麽愚蠢啊!“但他不知道我們的心就像壹匹野馬。如果沒人騎,沒人管,讓它隨意亂跑,那是多麽危險啊!所以,普通人不修心,只是自得其樂,到時候就急了。從前,有壹個富翁,壹連娶了四個老婆。第壹個老婆很體諒老公,壹直跟著有錢人,百依百順,無微不至的照顧有錢人;但是有錢人覺得她不夠漂亮,就不要關註她了。娶第二個老婆,雖然漂亮,但是吸引力不夠。剛開始,那個有錢人還有點愛她,後來,漸漸疏遠了她。娶第三個老婆,不僅漂亮,還能幹,讓有錢人戀戀不舍。但是,人之常情,事業久了,變心了。自從這個富人娶了他漂亮的第四任妻子後,他就忘記了他的第壹任、第二任和第三任妻子。他給第四任妻子買了很多化妝品,用最香的肥皂給她洗澡,壹天到晚陪著她。他善良又有愛心,愛上了她。他是如此的慷慨,以至於他想在天堂裏做壹只比翼鳥,在地球上壹起成長,壹棵樹的兩根樹枝..然而,青春稍縱即逝,好景不長。富人和他的第四任妻子過著甜蜜的生活,他已經老了。”夕陽無限美,被即將到來的黑夜掩埋”是無可哀嘆的!壹天,富人得了絕癥,他的藥失效了。臨終前,富人把他的第四任妻子叫到床邊,和她商量:“我親愛的第四任妻子!雖然我有四個老婆,但我最愛的只有妳壹個,所以我對妳最好,壹刻也離不開妳;現在,醫生說我活不了多久了。我想我壹個人死的時候是多麽的孤獨。妳會和我壹起死嗎?”第四個妻子臉色變得蒼白,說:“妳怎麽會這麽想?妳老了,應該去死。我還年輕。我怎麽能和妳壹起去呢?”我不再看那個富人,跑開了。富人嘆了口氣,沒有辦法。他又把第三任妻子叫出來,讓她和他壹起死。她渾身顫抖,趕緊回答:“這怎麽行?我這麽年輕,妳死後我可以嫁給別人。我怎麽能和妳壹起去呢?“趕快逃走。富人又嘆了口氣,又把第二任妻子叫了出來,和她討論剛才說的話。第二個老婆趕緊擺手說:“不!不能!我必須照顧家裏的壹切。沒有家事,我怎麽跟妳走?為了夫妻感情,妳要是死了,我就送妳去郊區的墳墓!富人又失望了。這時,他想到了平時無人理睬的太夫人,只好叫她上床。這壹次,財主幾乎是淚流滿面,歉意懇求地對她說:“太夫人!我很抱歉,我過去對妳很冷淡。我現在要死了。我壹個人很孤獨。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都不想跟我走。妳會和我壹起死嗎?第壹個妻子立刻同意了:“壹個已婚男人應該跟隨他的丈夫。丈夫死了。老婆壹個人怎麽生活?我決定和妳壹起死!”這句出乎意料的話,雖然富人聽得清清楚楚,但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又問大老婆:“妳!妳!妳願意和我壹起死嗎?第壹個妻子點點頭;這時,富翁從夢中醒來,遺憾地對大老婆說:“唉!”以前不知道妳對我那麽忠誠,我壹直忘不了妳;我愛我的第四任妻子,第三任妻子,第二任妻子,但是她們忘恩負義,現在已經離開了我,不肯陪我到死。我不敢相信我不重視妳,妳卻願意永遠陪在我身邊。唉!我讓妳太失望了。為什麽我沒有早點對妳好?“財主說完,抱著大老婆死了。這個奇妙的故事是釋迦牟尼佛以前講給弟子聽的。故事中美麗的第四位妻子指的是我們的身體。每個人都為了自己的身材穿得漂亮,穿得年輕,但是漂亮年輕對我們的未來沒有任何幫助。第三個要再婚的老婆指的是大家都愛的錢。人死了,再多的錢也要給別人。而要照顧家庭的二奶,指的是那些只有在他們有困難的時候才會想念他們的親戚朋友。世界上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壹個人死了,最多在送葬隊伍裏搭壹程。從來沒有被忽視的第壹夫人,就是我們的心,它常常跟著我們,為我們服務,只是我們忽略了它。這個故事不僅精彩,而且有意義。它告誡我們要時刻保護自己的心,培養自己的心。除了解決生活問題,還要關註生死問題。佛教說世間萬物都是多變的,所以才有可能解除痛苦。如果妳拒絕努力,美好的幸福可能會因為無常而變得不好,變得苦澀;如果妳願意努力,壞的苦的可能會因為無常而變得好,變得快樂。佛教說人生是痛苦的,是有缺陷的,所以不要對現實沾沾自喜,尤其不要對痛苦退縮,而是要努力改善,擺脫痛苦。佛教說世間萬物都是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得到別人的追捧,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佛家說人生是五行相生,無我,所以要奉獻意見,打破自我,積極為人民、社會、國家、世界謀幸福。佛教引導、改善、凈化人生。所以,雖然人生充滿艱辛,但我們可以跟隨佛教的指引去修行,我們可以從缺陷中達到完美,從夢想中悟道,從生死中解脫。所以,佛教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要修行佛法,朝著人生真善美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