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高職院校“工匠式”教師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壹)教師工資福利不高,缺乏物質保障。
教師的主要工作是通過教書育人獲得壹定的工資。工資福利在壹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除了基本工資,公積金和社會保險也是教師工資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但許多高職院校教師的工資福利卻增長緩慢。相比較而言,教師收入變相減少。教師為了謀生,僅僅依靠這些工資是無法應對物價上漲的。尤其是近幾年,突然暴漲的房價讓教師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當人們的基本生活難以維持時,他們可能會努力工作以尋求更多的錢。老師可以采取的方式可能是私下給學生開設輔導班,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之外賺點外快。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很難培養出“工匠型”的教師。教師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承擔更繁重的工作,卻拿不到更多的工資,自然就沒有積極參與的動力。
(二)“工匠精神”相關培訓較少。
為了使教師更高效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用自己的職業道德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教師首先要正確解讀“工匠型”教師的含義。“工匠型”教師的培養是近幾年才開始大力提倡和鼓勵的。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平時忙於日常的教學工作,卻沒有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工匠型"教師的真正內涵,更不用說將"工匠精神"運用到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很大壹部分原因是目前的高職院校沒有全面開展“工匠式”教師的培養。因為這方面的培訓很少,教師很難自發組織培訓,使得教師缺乏學習的機會,無法真正理解當前新的教育要求下“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當然也無法在教學工作中踐行“工匠精神”,培養出素質良好的學生。
(三)未能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對教師的觀念和行為也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不僅能促進教師自覺接受文化的熏陶,使他們積極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教學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教師優秀的職業道德。“工匠式”教師的培養,不僅有賴於高職院校定期舉辦的培訓,更有賴於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然而,由於“工匠精神”的教師培養目標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出的,許多高職院校並未能將這壹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雖然高職院校正在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但缺乏"工匠精神"的融入,不會對"工匠"型教師的培養產生有利影響。
二,高職院校“工匠型”教師培養的路徑與策略
(壹)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為教師提供更好的物質保障。
最近,國家政策和高職院校的相關制度不斷完善,為教師提供了更好的工資和福利。但是,與實際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教師工資福利的提升速度還遠遠落後。通過對教師薪酬福利滿意度的調查,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教師對當今的薪酬福利仍不滿意。尤其是那些需要承擔家庭重任、買房買車的老師,他們的工資遠遠不夠支撐日常生活開銷。由於特殊原因,壹些高職院校取消了本應屬於教師的福利。雖然教師的工資看似沒有減少,甚至沒有增加,但實際上教師的最終報酬減少了,使得教師的實際收入水平下降。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應該制定更加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對高職院校教師的薪酬福利進行適當調整,以更好的福利待遇保證教師的正常收入,讓教師不必為生計發愁。這樣,教師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當高職院校提倡培養“工匠型”教師時,教師更願意積極參與。通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以“工匠精神”向學生傳遞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把學生培養成高尚的人才。(二)以“工匠”教師培訓為基礎,豐富培訓內容。
雖然壹些高職院校已經開始培養“工匠式”教師,但由於起步較晚,缺乏培訓經驗,培訓內容相對單壹枯燥。教師在推行“工匠精神”時,認為這只是高職院校舉辦的形式主義培訓活動,不願意積極參與。在培訓過程中,由於教師的抵觸情緒,不願意認真學習培訓知識,“工匠式”教師的培訓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為了有效實施"工匠型"培訓,使教師通過培訓真正把握"工匠型"教師的深刻內涵,在教育教學中踐行"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必須豐富"工匠型"教師的培訓內容。首先,要把“工匠精神”的具體含義列為理論訓練的基礎。要通過對“工匠精神”的認真學習,將這壹先進理念傳達給教師,讓他們了解其本質,加深教師對工匠精神的理解,轉變教育工作觀念。其次,要從實際的“工匠”教師培訓案例中學習,讓教師看到那些成功完成“工匠”教師培訓的人所取得的成績,以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為榜樣,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最後,通過教學實踐,長期開展“工匠式”教師培訓。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書育人。“工匠式”教師培養的最終目的是通過教師的“工匠精神”開展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來走向社會後貢獻自己的價值。因此,在教學工作中開展“工匠式”的培訓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
(三)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激發“工匠”教師的成長。
良好的校園文化能讓教師充分感受到高職院校的活力,能看到身邊的其他教師積極投身教學工作,學生努力學習提高能力。這種美好的校園文化會給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們以承擔這項教學工作為榮。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快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首先,高職院校要通過持續的宣傳教育,幫助師生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觀念,讓師生、學生、教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用美好的人文精神相互感染。其次,高職院校要優化校園環境,在校園內設置名人雕塑、文化長廊等設施,從而對教師的思想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後,高職院校可以定期舉辦“工匠型”教師評比活動,評選出那些積極參與“工匠型”培養並取得壹定成績的教師,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激勵全體教師爭當先鋒。
(四)培養教師的“工匠導向”發展意識
要實現教師的“工匠式”培養,就必須突出教師自身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有具備相應的“工匠型”發展意識,才能積極接受相關知識的訓練,並願意積極塑造自己的“工匠精神”,完成教書育人的偉大使命。因此,必須加強教師“工匠本位”意識的培養,使他們不斷學習新知識,磨練教學技能,提高綜合素質。
目前,高職院校“工匠式”教師的培養還存在壹些問題,影響了這項工作的正常開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應該采取合理的薪酬為教師提供物質保障,豐富"工匠"教師的培訓內容,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培養教師的"工匠"發展意識,以更好的培訓策略促進教師"工匠精神"的形成,鼓勵教師積極接受"工匠"培訓,提升教師的精神高度,使他們有更大的動力投入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