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知識面
西周(1046 ~ 771年前)是中國的壹個歷史朝代。從商人的滅亡到的滅亡,經歷了12代。公元前11世紀,滅商,建國名周,定都高(陜西長安豐河東)。周成王主政後,建都成周(河南洛陽),居於中國,封大豐為諸侯,命周公東征,禮樂制度,從而加強了西周的統治。
周成王和周康王統治時期,社會穩定,人民和睦,“刑錯四十余年”,史稱“成康之治”。周懿王繼承王位後,政治日益腐敗,國家局勢衰落。因西戎屢攻不下,被迫遷都狗山(陜西興平東南)。周厲王前後,私有土地日益發展,公元前841年中國人的暴動預示著奴隸制危機的來臨,王權從此衰落。
周宣王千畝的缺席,標誌著王績時期景甜制度的崩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權榮和沈侯殺死。次年,周平遷至洛邑,東周開始。
統治王朝的名稱
西周除了朝代的名稱,也是東周的國名,即西周(公元前367-256年)的侯國,是戰國末期王室分裂的產物。《戰國策》中有“東周與西周之爭”、“西周成功”等記載。顯然,戰國時期出現的“西周”並不是公元前771年滅亡的西周。
但是西周。公元前367年,周王大亂,東周和西周在都城內分裂。兩國的邊界是羅易河的交匯處,屬於作為都城的西周和作為都城的東周。東西周壹後,天子周赧王失去了保健之地,獨居周城,經濟依賴西周。
公元前256年,秦王趙翔攻破了周朝的王城洛陽,征服了西周。周赧王和周王作為平民被遺棄,遷入周城和王城。不久,生活在西周的去世,秦把象征著皇權的“九鼎”寶物,放在鹹陽。周不再是國王,歷史學家開始以為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