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觀念貢獻:孔子不以意誌和功效論所謂“天命”和“鬼神”,而是對西周的禮樂文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孔子是領導中國從“有神論”向“無神論”轉變的第壹人。
3.文學貢獻:《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的詩歌305首。孔子是中國文學史上翻開新篇章的第壹人。
4.哲學貢獻:孔子寫的《易經》在《易經》中從“取用”的功能變成了“道義”的層面,其中“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則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富貴,君子以德載物”的理念成為“求變向上”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哲學的寶貴財富。孔子是第壹個把《易經》轉化為哲學,引發《易經》革命的人。
5.對史學的貢獻:孔子編纂的《春秋》是第壹部記錄魯國從魯寅元年(公元前722年)到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歷史的史書。孔子開創了歷史,是奠定中國史學基礎的第壹人。
6.對教育的貢獻:歷史上孔子創辦了中國第壹所私塾,以教書育人著稱。孔子為政治家開辦了壹所學校。
7.對道德教育的貢獻:他不僅向人們講述了做人的知識,學習文化,學習技能,以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還提出了“中國傳統十大美”(簡稱“中華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勤”。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道德老師。
8.對體育的貢獻:孔子壹向重視體育鍛煉。“射”和“禦”是孔子開設的六門課程中的兩門必修課。孔子註重養生之道,與體育鍛煉相結合,為後世逐漸形成的養生學鋪平了道路。
9.對美育的貢獻:孔子是第壹個把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壹起納入教育內容的老師。
10,政治貢獻:孔子高瞻遠矚,他提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他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政治上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