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向孫思邈學習養生,先練好“十大常規養生法”。

向孫思邈學習養生,先練好“十大常規養生法”。

在古代名醫中,孫思邈是最長壽的壹個。

關於孫思邈生卒年,古今學者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生於隋文帝元年辛醜(公元581),卒於唐高宗永春元年仁武(公元682年),享年102歲。

2.心有(公元541),南朝大同人,卒於唐高宗永春,享年142歲。

3.生於南朝梁十四年(公元515),卒於永春元年,享年168歲。

明代孫思邈鎏金銅像。

盡管這三種說法大相徑庭,

但是即使取了最少的數量,

孫思邈也活到100多歲。

在“人生七十古稀”的古代,

壹個人可以活到這個年齡,

簡直就是“活神仙”。

人的壽命與先天體質和後天保健密切相關。

可能有人覺得孫思邈天生體質好,後來成為大醫,懂得養生,才活到壯年。

其實孫思邈天生體質弱,年輕時就是個神經病。他在《做好壹千塊錢的準備》的序言中說:“年少時被風吹冷,屢建大夫門,湯藥錢盡。”

正因為如此,孫思邈決定學醫。他說:“所以,在青春的年紀,是高貴的;在懷特海的那壹年,我從未發行過該卷。至於切脈與等待,壹起吃藥,節制地上鉤,避免謹慎,比自己長的人也不遠了,就靠它了。至於弱冠,他們覺得挺開明的。”

宋代玉雕孫思邈像

中醫不僅要治“病”,更要防“病”。《黃帝內經》曾提出養生思想,孫思邈進壹步將疾病分為三個層次,即未病者、欲病者、已病者,以及中醫欲病者、已病者,並把健康和預防放在首位。

孫思邈的養生理論雖然博大精深,但是簡單易行,關鍵是要持之以恒。他說:“道家的養生之道,養生之道,往往是想幹點小活,卻又累得身強力壯。”且流水不腐,支點不傻,故亦因其動。"

“蕭勞”,

這是壹項強度較低的運動。

也就是《黃帝內經》說的。

“累而不倦”。

“我經常想做點小工作”,

就是多運動,

喜歡小運動,

並養成習慣,

毅力。

這種養生法,

可以稱之為“小勞動養生法”。

這種養生法是折衷和多樣的。

包括引導、呼吸、按摩、冥想、行走等。

隨時隨地都可以。

清代的“孫思邈坐虎與針”

此外,孫思邈還自創了壹套“十程少勞養生法”。

第壹,頭發經常梳理。

古法是將手掌搓至掌心發熱,再將手指從額頭向後“梳”,經頭頂、後腦勺至頸部,早晚各做幾次。該方法具有提神醒腦、安神定誌、調經明目、祛風的作用,可預防頭痛、耳鳴、脫發等。用梳子也有這樣的效果。

第二,眼睛總是在運。

閉上眼睛壹會兒,然後用力睜開眼睛,轉動眼睛,上看,下看,左右看,順時針逆時針看。重復幾次。此法可改善眼周血液循環,對視疲勞、近視、弱視、老花眼有壹定療效。

第三,牙齒經常磕。

嘴巴微閉,上下兩排牙齒要互相敲打,不要太用力,但牙齒互相敲打時要發出聲音,敲打次數不限。這種方法可以促進消化酶的分泌,防止蛀牙和骨骼退化。

第四,經常擡頭。

站著,閉上眼睛,低下頭。然後慢慢擡頭,先擡頭,再把頭扭向左右。慢慢移動,不要太快,以免頭暈。這種方法可以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和氧氣供應,緩解頸肩肌肉疼痛。

5.天津經常燕子。

孫思邈《健康百話》中說:“早晨好咳玉瑾。”“玉瑾”是指體液和唾液。早上起床後,屈膝或盤腿坐下,閉上眼睛,舌頭放在上顎,慢慢呼吸。當嘴裏有津液時,分兩三次咽下去。這種方法有補精、強五臟的作用。

張大千與張“孫思邈治龍”

第六,耳朵經常鼓起來。

孫思邈《百言養生》雲:“海睡鼓響。”晚上睡覺前,用手掌捂住耳朵,用食指壓住中指,再用食指彈回頭骨。妳可以聽到耳朵裏“砰砰”的聲音。這種方法有提高聽力,增加記憶力的作用。

七、腹部經常摩擦。

將手掌搓至掌心發熱,然後將手掌壓過腹部,在肚臍周圍摩擦,先順時針再逆時針。這種方法可以增強腸道蠕動,改善胃腸功能。

八、經常洗面。

這裏的“洗”是指用手掌搓臉。暖手後,將手蓋在臉上,內外上下摩擦,直到臉發熱。這種方法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環,使面部紅潤有光澤,減少面部皺紋。

九、腰部經常放置。

站立,身體慢慢左轉,右手拍小腹,左手拍後腰命門穴。然後身體右轉,左手拍小腹,右手拍命門穴。此法具有強腎固精,改善腰部疲勞的作用。

十、經常搓腳。

先用右手揉左腿,再用右手拇指按摩湧泉穴。然後用左手揉右腳,加熱後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腳湧泉穴。按摩穴位時要用力,以穴位有酸痛感為佳。此法有補腎溫陽,調節失眠的作用。

英宋版《新校急序》

上述“十大常規少勞動養生法”,

是孫思邈的親身經歷。

往往“小勞動”讓他的生活充滿活力。

90多歲的時候還在“耳聞目睹,精神抖擻。”

廣州日報新華城市編輯戴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