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保養肝臟?

如何保養肝臟?

西醫愛肝三部曲

西醫愛肝,先防肝炎。有哪些方法可以保護肝臟,讓妳遠離肝病的威脅?

49期《漸康》雜誌/司艷芳

第壹部分:篩查妳屬於哪種肝臟。

肝病每年導致數萬中國人死亡,而且通常無癥狀。妳準備好面對這個沈默的殺手了嗎?

做個小測驗:“妳是什麽血型,A、B、O、AB?妳爸爸媽媽是什麽類型的?”我相信妳馬上就能回答。

又問:“妳是什麽肝型?妳有B肝和C肝嗎?”?妳爸爸媽媽的肝是什麽類型的?妳有乙肝和丙肝嗎?」

回答之前需要時間考慮嗎?妳甚至可能無法回答。

不知道自己是得了乙肝還是丙肝,可能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肝”置於危險之中。在臺灣省,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在中國十大死因中排名第六,肝癌在男性十大死因中排名第壹,在女性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死於肝癌的人群中,80%為B攜帶者,而10 ~ 15%為C攜帶者。

“特別是四五十歲的人要註意,”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董事徐金川說。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走向“肝炎-肝硬化-肝癌”。它們可能在兒童或年輕人中被感染,並經常在四五十歲時轉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因為肝炎病毒可以在體內潛伏十幾二十年而沒有任何癥狀,並不代表身體沒事。

在臺灣省,五個成年人中就有壹個是乙肝攜帶者,他們患肝癌的幾率比沒有攜帶者高150倍。從中華民國81開始,獻血者進行丙肝病毒篩查。在此之前,約15 ~ 20%有過輸血經歷的人可能感染丙肝病毒。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許晉川強調,“每個人都要保護肝臟,也就是每個人都要檢查乙肝、丙肝”。如果沒有感染過乙肝病毒,沒有抗體的人,就應該給他們打乙肝疫苗,95%以上的人至少十年,甚至壹輩子都不會感染乙肝。

如果是B攜帶者或C攜帶者,各種情況都有可能,從無病(健康攜帶者)到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都有可能,所以需要對個人的肝臟情況進行隨訪和檢查。

第二部分:肝臟好不好,檢查後才知道。

1.找對醫生看對科室

肝功能相當復雜,壹次抽血不能顯示肝臟的全部情況。最好找肝膽或胃腸專科醫生為妳解讀和解釋各種肝功能檢查報告,判斷是否需要繼續隨訪或治療。

2.肝功能檢查不夠。

肝功能正常和肝臟正常不能劃等號。除了肝功能,我們還應該檢查壹下胎蛋白和腹部超聲波。胎兒蛋白A可視為肝癌的指標。腹部超聲可以透視肝臟,檢查肝臟是否有結節和腫瘤。

肝功能指標(ALT和AST)只能說明抽血瞬間肝臟是否發炎。ALT和AST是肝細胞中最豐富的酶。如果肝細胞發炎或受傷,ALT和AST會滲入血液,數值會增加。而肝硬化、肝癌發生時,肝臟已經停止炎癥,ALT、AST值極有可能正常,不能僅通過肝功能指標來判斷肝臟狀況。

對於乙肝攜帶者、丙肝攜帶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家族中有肝癌的人,至少每半年追蹤壹次肝臟狀況。

3.慢性肝炎是可以治療的疾病

10年前,肝炎被視為不治之癥。如果妳有慢性乙肝或者丙肝,醫生只能告訴妳“隨訪”。

幸運的是,有效治療慢性乙肝或丙肝的藥物已經出現。雖然目前的治療方法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但對於慢性乙肝或丙肝患者來說,這是壹大幸事,有望擺脫“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命運,即使是感染病毒幾十年的人也能成功治療。

用幹擾素或甘那爾治療慢性乙肝,可使部分患者E抗原陽性轉陰(代表病毒數量少或已被消滅),即使乙肝病毒不能根部雕出的,也可能降低日後患肝癌的機會。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建仁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E抗原陽性的乙肝攜帶者相對風險比為60%,而E抗原陰性的乙肝攜帶者相對風險比為9.6%。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年7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慢性丙肝的治療可以治愈壹半以上的患者,甚至完全清除患者體內的病毒。可以選擇使用標準幹擾素單藥治療、標準幹擾素加利巴韋林(抗病毒藥物)或長效幹擾素加利巴韋林。

但目前在選擇治療慢性乙肝或丙肝的藥物時,除了個人病情、藥物的副作用、耐藥性等問題外,還需要看患者是否買得起貴藥,因為還沒有納入醫保支付。

第三部分:打造妳的好肝臟

1.保持正常體重

超重會使肝臟更加努力工作,增加脂肪肝的風險。如果全身脂肪減少,肝臟脂肪也會減少,甚至肝病患者增加的肝功能指標也會明顯降低。“如果不是乙肝或丙肝,壹般人的肝臟指數會略有增加,這大多是由脂肪肝引起的,”臺北榮總消化科主治醫師黃藝馨說。理想的減肥方法是均衡飲食加經常鍛煉。

2.遠離各種可能被血液汙染的器械。

避免不必要的輸血、打針、打耳洞、紋身,與他人共用牙刷、剃須刀,減少接觸可能被血液汙染的器械。因為乙肝和丙肝主要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所以和乙肝、丙肝攜帶者同桌吃飯不會被傳染。

均衡飲食

為了快速減肥,我們三餐只吃水果,不吃其他食物,還是“低糖飲食”——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組合。不均衡的飲食增加了肝臟的負擔。肝臟負責將妳吃的食物轉化為妳身體的能量來源。肝臟將非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能量比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能量更困難。均衡飲食應該是60-70%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面食),20-30%蛋白質(如肉類、豆類),65,438+00-20%多不飽和脂肪(如植物油)。

4.註意飲食衛生

不要喝生水,也不要吃生海鮮,因為蛤蜊、牡蠣和貝類很容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如果要去甲肝高發地區旅遊,如中國大陸、東南亞、中南美洲、非洲等地,最好在出發前註射甲肝疫苗。

不要喝酒

飲酒會增加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的幾率,肝病患者應徹底戒酒。

戒煙

吸煙與肝癌有關。

7.不要亂吃藥

所有吃進去的藥物都要經過肝臟解毒。避免服用醫生處方以外的其他藥物,因為多種藥物同時服用容易產生藥物相互作用,影響肝臟代謝藥物的能力。肝病患者就醫時,應告知醫生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作為醫生開藥的參考。

* * *中醫如何保肝養肝?

肝火大就代表肝不好嗎?中西醫對肝的看法不同。要養肝護肝,首先要知道自己保護的是什麽樣的肝臟。

49期《漸康》雜誌/林振岑

“醫生,我又渴又煩躁。我的肝功能不好嗎?」

在臨床上聽過無數抱怨、愛開玩笑的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理事長許晉川,忍不住搖頭嘆息:“國人所說的肝,與正統醫學的肝,大不相同。」

這個肝臟不是另壹個肝臟。有什麽問題?

其實中西醫學術語是不壹樣的,中醫所指的肝遠比現代醫學的肝要廣。

當西方的肝臟遇到東方的肝臟

現代醫學中的肝臟是指壹個簡單的器官——兩塊肝臟,重1.5 kg,沒有神經,默默工作。它是人體內唯壹可以再生的器官。

中醫的“肝”不僅僅是肝臟,廣義上還包括大腦和神經系統。

據古代記載,肝是將軍和統帥,負責計劃、思考和管理身體各個部門的運行。它“有點類似於自主神經系統。”彰化秀川醫院副院長陳榮洲教授中醫內科學多年。比如頭暈、中風等都屬於中醫肝病範疇。

按照功能分類,中醫的肝臟主要負責貯藏血液和排泄。蓄血是儲存身體的營養物質,排是指身體的疏通和調節(代謝)功能。

比如肝臟就像壹個中央銀行,負責管理身體三大貨幣(氣、血、水)的流通。情緒、睡眠、飲食甚至藥物都會影響肝臟的排泄功能。

壹般來說,肝火亢盛、肝陽上亢都是瀉下功能亢進的表現。肝火沿著肝臟的經絡壹路燃燒,引起頭暈、失眠、口幹、耳鳴、眼幹、頭痛等現象,甚至引起肝臟炎癥和病變。

所以中醫所謂的護肝養肝,基本上就是改善身體環境,維持正常的疏通和調節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簡單來說,就是減輕肝臟的負擔,”第三總局中醫科主任林說。在這壹點上,中西醫的觀點是壹致的,但中醫似乎是多元化的,實踐也很豐富。只要從日常生活的壹些細節做起,就有可能改善肝臟的狀況。

情緒要穩定。

中醫說“怒傷肝”,情緒波動太大,容易影響肝臟。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完美主義的人更容易焦慮不安,這是中醫裏比較容易發怒的體質。

“肝屬木,木快樂。蔡宗龍,臺南醫院新華分院副院長,參與臺大肝炎治療計畫。他還是壹名肝膽胃腸科醫生。他認為,可以把肝臟想象成壹棵大樹,樹喜歡自由自在。所以養肝要重在情緒調節,心情愉悅。

行政和醫療工作比較忙,還有學習和研究工作。蔡調節壓力的個人方式是周末去騎馬。躍馬馳騁的快感讓他得以釋放,重獲力量。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家安全小組召集人蘇起認為,不發火很重要。在擔任公職的六年半時間裏,蘇起很少失眠,盡管面臨著被立法院質詢和責罵的壓力。

“啊,剛剛好。性格開朗的蘇起壹進門就向我們介紹了他最喜歡的掛在墻上的盛宴大師的題詞。

對他來說,沒有升職或下臺,只是從壹個圈子平行轉到另壹個圈子,“上班打領帶不打領帶”。他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太計較得失就不會隨情緒起舞。

獲得充足的睡眠

肝主藏血,《黃帝內經·蘇文》提到:“人臥,血屬肝。充足的睡眠完全可以修復肝臟。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165438+晚上0點到淩晨3點,血液流經肝膽。此時身體要得到徹底的休息,否則肝臟的修復功能會受到影響,體力無法恢復,關節思維能力也會變得遲鈍。

“這段時間妳得睡覺,”林口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郭提到,壹定要盡量在11之前睡覺,至少要在12點半之前。

睡眠質量差也會導致肝火上升。因此,專家建議,晚上不適合從事耗費腦力過多的工作,容易影響睡眠質量。

有著20年臨床教學和肝病治療經驗的陳榮洲主任承認,他經常要忙到早上1才睡覺。“但是我會冥想半個多小時。”經過20多年的持續冥想,陳榮洲認為冥想可以讓自己平靜下來,從而可以在短時間內入睡,睡個好覺。

適當的休息有助於強健肝臟。

“妳累了就應該休息,”蔡宗龍建議道。治療肝臟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找時間休息。他記得當住院醫生的時候,同事的肝功能指數飆升到200多,他完全正常。後來他發現這個同事開始工作的時候壹直工作到晚上10,沒有吃飯,沒有休息。他照常三餐,中午午睡,晚上晚飯後短暫休息。即使他工作比同事晚,可能要11才能回家,但精神和體力還是比別人強。

“我們的身體非常敏感。”大學查出乙肝。在小學教書的陳老師,與肝炎病毒和平相處了近20年。她堅持,無論什麽時候忙,什麽時候累,她都可以隨時調整,隨時休息,比如午睡壹會兒,通常疲勞的感覺就能消除。

清淡飲食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油炸、咖啡、茶等。,也是導致肝火的原因。盡量避免過度消費。

天然原生態的綠色蔬菜水果不會增加肝臟的負擔,而且還富含抗氧化劑,對肝細胞的修復很有幫助。

在臺東長大的蔡,習慣吃原汁原味的食物,如烤肉、加工品、炒洋蔥等。“任何沒有原始食物的東西”他都不碰。家庭采用低油低鹽無味精的健康飲食。此外,蔡每天帶便當上班,他認為這樣可以減輕外出就餐的負擔。

“妳應該知道如何平衡自己,”導演郭鐘真提到,在他的日常飲食沒有特別的禁忌。今天他吃油膩的食物,明天他會吃壹些涼的食物比如絲瓜,白菜,或者更多的水果蔬菜來平衡身體的酸堿度。他認為均衡的飲食是好的。

至於生氣要吃藥嗎?專家認為,除了充足的睡眠和放松之外,壹些簡單的食物也有助於降火。綠豆、薏米、蘆筍、絲瓜、西瓜、蘆薈、淡菜可以清熱;也可以像郭醫生說的那樣,通過紅豆和冬瓜調節身體的濕氣(中醫稱之為濕)來消除身體的濕熱狀態。

另外,中醫認為只有加強腸胃功能,肝臟才能得到充分的滋養。清淡的飲食可以減輕胃的負擔。申思湯中的蓮子、芡實、茯苓、山藥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拿著手機壹邊做飯,東拼西湊的林麗珍老師去年帶著兒子經歷了肝癌手術。大聲笑著,她提到自己20年前急性肝炎住院,然後吃了藥,有抑郁癥的副作用。她在家連窗戶都不敢開。從肝硬化到肝癌壹路走來,她承認自己花了很長時間才走出來。

過去,她的體力很差。“後來練了瑜伽,半年下來體力恢復很快。”我腦子裏總是有不同的計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誌願者林麗珍極力推薦瑜伽的功效。

正常的生活,適度的飲食,適當的生活方式,處事的哲學,都可能是讓生活從黑白變彩色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