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上有壹個著名的“莫紮特效應”:當妳聽壹首莫紮特的音樂時,妳的大腦會更加活躍,妳的思維會更加敏捷,妳的鍛煉會更加有效,甚至可以緩解癲癇等神經障礙患者的病情。研究人員證明,聽莫紮特音樂的受試者在智商測試中得分高於其他人。
從65438年到0975年,美國音樂界的著名人物卡金泰爾夫人因為乳腺癌而瀕臨死亡。當時,金泰爾夫人的父親不顧年邁體弱,每天堅持用鋼琴為女兒彈奏音樂。也許是那充滿愛的旋律感動了上帝。兩年後,奇跡出現了,金泰爾夫人奇跡般戰勝了乳腺癌。康復後,她熱情地投身於音樂治療活動,成為美國壹家癌癥治療中心的音樂治療團隊的主任。金泰爾夫人彈吉他,作曲,演奏,演唱,高聲歌唱,幫助癌癥患者振作精神,與絕癥頑強抗爭。
德國科學家馬泰松幾十年來致力於音樂療法。在對熱愛音樂的家庭進行調查後,他註意到,經常聽舒緩音樂的家庭成員大多性格溫和。與深厚古典音樂有特殊關系的家庭成員,可以和睦相處,謙遜有禮;特別喜愛浪漫音樂的家庭成員,其特點是思維活躍,熱情開朗。他由此得出結論:“旋律具有主要意義,是音樂完美的最高峰。音樂之所以能給人藝術享受,有益健康,正是因為它有動人的旋律。
音樂是源於自然的聲音,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所以音樂必然會對人的精神和臟腑產生相應的影響。音樂首先通過音樂本身的節奏、旋律產生不同的療效,其次是速度、音量、音調的差異。在音樂治療中,要根據疾病的診斷,在辯證音樂的原則下,選擇合適的音樂,形成聲音治療處方。
心煩意亂時聽聽音樂,可以重新點燃生活的熱情,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回憶和向往,使人趨於平靜,改善心情,陶冶精神。聖人孔子,非常愛聽音樂。他稱之為“余音繞梁,不知三月肉味”。
既然音樂有這麽多的用途,不妨在工作之余和晚飯後戴上耳機,聽壹首輕柔舒緩的音樂,讓身心在優美愉悅的節奏中徹底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