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和太極拳壹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化形式,很有代表性。書法是在黑白對立統壹的審美規範中布局的,太極拳是在陰陽五行的切割中以十三勢之力傳達中國哲學的精神。
書法和寫字的區別在於,寫字是壹種實用的表達方式,書法是寫意的抒情手段,寫字要求公正準確,而書法講究的是氣質。“沒有骨氣的人學不了書,生氣的人也不會學書,極其浮躁,但深厚的功夫可以改變氣質,陶冶精神”;太極拳和外家拳的區別在於,外家拳講究準、猛、快、勁,而太極拳講究境界,講究太極精神,固其四肢為柔。“靜時無陰陽之跡,其動似柔,實則柔;看似誌剛,其實很柔,剛柔並濟,意思是:陰陽合德……”
書法和太極都是把剛推向剛,把柔轉向柔,剛和柔只是天地之間的道理。那裏空空如也,天高雲淡,柳暗花明是春風;平原的地方像壹座山,像壹堵墻,像鏗鏘的石頭,像荒野的泥濘現實。書法和太極都講究修養和道德氣質。沒有能力和德才的人,在書法和太極傳的業務上,是不太可能得到壹個深、廣、廣的系列的。
書法講究神韻和節奏感,講究掌與手的統壹。達到壹種偶然的美,需要長期不懈的錘煉,書法家的情感和學識在紙筆相遇的那壹刻達到完美的境界;太極更多的是用心練氣,“用氣不用力”。也是壹個緩慢移動的體驗過程,這種長期的實踐和理解才是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奇妙方式。
書法和太極都講究繼承和創造。
在書法史上,從鐘、王、到近代的康有為、吳昌碩、、於右任、,都在廣泛繼承吸收的基礎上苦心耕耘,將書法的技術手段與人格的培養、知識的啟蒙、世界觀的啟蒙結合起來。他們借鑒古代,成就了自己的特色。
太極拳有陳、楊、吳、孫等流派。它們都延續了《易經》的哲學基礎,同時在形式上也各有千秋。太極傳練架子講究慢,壹招壹式,不慌不忙。而這種慢,就是快速的積累。需要壹天的努力和技巧才能得到妳想要的,而這“妳內心想要的”道出了創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