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不僅僅是飲食和鍛煉...外求不如內求,自省尤為關鍵。
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漸豐富,很多人把註意力從溫飽轉向健康問題。大魚大肉和缺乏鍛煉是許多人知道要避免的健康“雷區”。然而,健康的生活真的只是飲食和運動嗎?無論是飲食誘發的疾病,還是情誌疾病,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可以通過早期幹預來預防的。但在很多人心目中,似乎健康只和醫生有關,生病找醫生就好。前陣子熱播的電視劇《老中醫》裏,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醫生,我的命在妳手裏”。乍壹看這不算什麽,但想想就極其恐怖。人生不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裏嗎?壹位40歲的女性,身體不適壹段時間後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乳腺癌。她堅持認為醫生的檢查結果是錯誤的,因為她非常講究飲食和運動,沒有遺傳史。醫生再次給她診斷,告訴她其實乳腺癌的發生和心情有很大關系。經醫生提醒後,她突然想起自己壹直在思考,事情復雜,壓力大,經常心情不好...沒想到,她得癌癥的主要原因竟然是情緒!病前預防需要自省。可能有人會疑惑,我又不是醫生,怎麽控制自己的健康?其實人體是壹個非常“聰明”的結構,它會通過不經意的嘆息、困倦等等來提醒我們要註意自己的身體。“預防比治療更重要”。當我們時刻註意自己的思想和做事的規律,觀察五臟六腑和氣血的流動,就能盡早發現疾病的癥狀,通過合理的手段把疾病扼殺在搖籃裏,這就需要自省。自省,簡單來說就是養成自言自語,觀察內心的習慣。“我壹天三次探訪我的身體”。如果我的身體出了問題,問問自己是什麽原因造成的,有哪些因素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自省的重點是關註內在的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吃的太多太油膩了?有沒有什麽難以思考的事情可能導致妳最後生病?妳為什麽生氣?妳能平靜妳的心嗎?往往人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因為眼睛經常往外看,不習慣往裏看。通過自省,妳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目前的身體和心理狀態,並及時做出調整。情誌病是自省引起的,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案例,人們往往只關註飲食、運動等身體方面,而忽略了情誌這個重要的致病因素。由於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過大,加之熬夜加班,生活作息不良,疾病頻發。通過改變生活和工作環境來調節壓力的方法不多。更實際的是調整心態,在壓力下享受身心,這也需要自省。頻繁的自省會讓人對自己最初的想法更加敏感,從而在情緒和想法剛剛要產生的時候能夠消化。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打消不良情緒,疾病也就無處容身了。很多人經常會有誤解。除了自省,自省也有反思的壹面。不管生活中與他人碰撞、摩擦的問題是否源於自身,我們是否應該反思自己,“懲罰”自己?其實不是的。自省是讓妳更了解自己。關鍵是不要糾結誰對誰錯,而是要在這個問題出現後客觀分析,看看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什麽角色,如何更好的提升自己。與對錯無關,也與對方無關。自省則相反,不妨嘗試* * *自省,必須靜下心來,但似乎這並不容易做到。由於外界壓力,很多人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審視自己。此時,妳可以嘗試* *。* * *不是簡單的坐著,還需要平靜。安心不僅是* * *的目的之壹,也是* * *的前提。這看似矛盾,其實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達到了* * *和禪定的統壹。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采用壹些輔助的方法。比如選擇壹個僻靜的地方,沒有太多的光線和幹擾,如果能在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中就更好了。* *前最好不要吃太多,否則容易犯困;但是太餓不利於* * *,容易註意力不集中。坐姿可以相對隨意,但要舒服,能堅持很久。* * *註意調節呼吸,使呼吸變得平穩、規律、緩慢、深沈,有利於冥想和健康。* *時最好采取腹式呼吸。嬰兒往往睡眠質量較高,這與他們的腹式呼吸不無關系。腹式呼吸可以改善腹腔內的血液循環,增強胃腸蠕動,使呼吸順暢、密集、細微,有助於消除身心疲勞,增強免疫力。但是註意用鼻子呼吸,不要用嘴。呼吸順暢後,要調整心態,消除雜念,關註自己,不要去想別人。為了幫助完成* * *,古人也想了很多方法。比如,* * *可以點壹炷香,或者用壹些香味讓人心平氣和;或者想象壹種狀態,專註於壹件事,這樣就不容易有很多雜念;也可以試著把註意力集中在眉心,或者某個點上,“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等頭腦完全平靜下來之後,就可以開始審視自己了。如果在* * * *的過程中拉不回情緒,就不要太在意了。開始練* * *,會有跑出去的意圖,然後拉回來,再跑出去。時間長了,可以越來越情緒化。不同體質的夏季食療有哪些食譜?如何通過運動和* *,提高身體素質?這本書裏有答案——易學養生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普專家委員會辦公室推薦。由中華醫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30位醫學專家共同審定,入選“東風工程”圖書出版項目。本書提供9+1種體質分析和7個方面的詳細指導,做妳全家的健康管家。另外,這是壹本妳可以“聽”的健康書,以音頻內容的精華,幫助妳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掌握全面的健康。(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版權聲明本文選自微信微信官方賬號,中醫健康養生官方號,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