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的壹套書(四卷本,心如明鏡,園中孤花,長恨歌與人生境界)放在我家好幾年了,卻總是沒有耐心看下去。其實我沒有耐心,只是沒有開始閱讀的想法,所以它們就被束之高閣,塵埃輕落。
妳當初為什麽要買這套書?原因是有朋友說我不夠理性,思想水平太低,視野不夠開闊,只沈迷於小感情和愛情。富貴山外有山,不知道外面有沒有建築。我只過著小家子氣的生活,沒有睿智的思想。
關鍵是那位朋友送來了豐子愷大師《不寵而不驚》的經典語錄:“不要迷茫,不要陷在愛情裏。不害怕未來,不去想過去。所以,好吧!思想深,情誼深。深明大義,深諳細節。已經開始了,靜姝!要善良寬容,要善良善良。善浪,善商。所以,最好的!不要覺得時間,不要傷了心。不要沈溺於美麗和虛榮。從現在開始,奮進!無愧於天高地厚。不怕人,不怕鬼。就這樣,生活!”讓我明白了大德,但當時不知道怎麽的,腦子壹熱,就在某個網絡上買了季羨林大師的這套書,希望自己能從中受益,做壹個智者,不管親情愛情。
幾年裏,我只翻了幾頁《園子裏的寂寞紅》,大概是因為它的名字吸引了我。其他三卷沒動過。
然而,就在幾天前,壹個下雨的下午,我似乎感到無聊,對所有的書都失去了興趣。我的眼睛搜遍了書架,卻沒有壹個能喚醒我對熱點閱讀的渴望。我失落的眼神落了下來,心裏很壓抑。就像窗外涼爽的滴答聲,壹種寒冷的感覺蔓延開來,將我包圍。
我坐在窗邊,側著身子,掃視著房間裏的壹切。突然,我抓起壹本書,季羨林的《人生境界》。
壹邊看書,壹邊在想人生的境界是什麽?壹個人的人生境界是什麽?王國維大師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偉大的事業和大學問者,必經古今三界。第壹種境界是“昨夜西風雕碧樹。”壹個人在高樓裏,看世界的盡頭。”第二種境界是“腰帶越來越寬,永不後悔,為伊憔悴。“第三種境界是”在人群中尋找他。“突然回頭壹看,那個人就在那裏,燈光很暗。”
解釋這三種境界的名人、名師太多了,我只粗略理解為“青年時期對未來的迷茫,中年時期對這個世界的執念,老年時期對生活的回歸”。因為我境界不高,只能這樣理解。
季羨林大師的《人生境界》是壹種怎樣的人生境界?讓我很好奇。我想在書中探索,在腦海中尋求答案。
於是,我開始閱讀,從中得知這本書是嵇大師八九十歲的作品。可以說是生動活潑,思路清晰,沒有老氣橫秋,反而幽默風趣。
這本書分為三冊。第壹集,人生隨想。主要寫自己對生活的感受,什麽是生活,生活的美好在哪裏,如何對生活感興趣,如何養生長壽,不完美是生活。也談緣分和緣分,談愛情,談壓力,談人生的現實,談壹些當時只有陶才不尋常的感受。
在《人生》壹文中,他說他期待九年。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很震驚,也很自然的向季大師致敬。如果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幾個90歲的人能寫文章,能想清楚?大部分都是又瞎又聾又搖搖晃晃,迷茫健忘。他們在哪裏可以閱讀和寫文章?我這邊,就算見過,也真的沒有這麽清楚的人。
我爺爺奶奶90歲都不在了。90歲時,他們已經是暮年,讓人覺得很可惜。奶奶聾了聾了,思維清晰,不是糊塗,而是對人事想太多,敏感抑郁,對身體很有害。但也有壹部分是外界因素導致的,最後奶奶抑郁而死。而爺爺呢,又瞎又聾,有點迷糊,但是我覺得爺爺的日子也很不好過,每天好像都在等死。如果他們是真心的,爺爺的日子可能會好過壹些,但是沒有那麽多如果。寫到這裏,心裏又酸又涼。我珍惜了壹段時間的爺爺奶奶,我最親愛的人。
正如嵇大師所說,生的對立面是死,死是被動的死,但只有壹點主動,基本上沒有必要。是啊,誰願意自願去死?
人生是個大問題,壹時半會兒說不出來。於是他講了魯迅先生的人性,說人性應該是,第壹,生存,第二,溫飽,第三,發展。這篇文章對人或對任何事物都是最基本的。比如植被,突破泥土和石頭的壓迫,長成獨立體,自我發展。但人必須有自己的良知和崇高的精神,才能被認為是壹個有道德的人。
在《靜心人生》壹文中,嵇大師以壹個清晰的手向世人昭示:壹個老人的想象力是如此美好,如此靈動,如此美好。從而告訴人們,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自己的想象力,它會像壹對翅膀壹樣帶妳飛向夢想的天堂,飛向元朗的天堂。比如他寫空氣是“奶色的空氣”,寫絲瓜像“達摩老祖”,寫綠葉像“濃濃的綠葉令人屏息”。語言富有詩意,畫風壹樣靈活,讓人看了又看。
《生命的美麗》是另壹本書的序言。本文指出了如何判斷壹本好書,有幾個內容可以相互比較。最後,說到生命的美,老年的美就像秋天的美,更像霜葉的美。
對於養生的方法,紀老說沒有秘訣,就是三不。第壹,不運動,適度。二是不挑食,適合口味,飲食適中。第三是不要交頭接耳,意思是不要嘮叨,不要皺眉。他說自己是陶淵明的弟子,最喜歡的四句詩是:“不喜不懼浪。”妳應該盡妳所能,沒必要為此擔心。"
為了長壽之道。他說,沒有技巧的養生就是技巧。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大腦閑著,經常用,讓它動起來,所以他到了八九十歲還像燕子壹樣輕,像蒼蠅壹樣快。
人生是不完整的,紀老說。人生是不完整的。只是蘇麗珂東坡的感言,“人有悲歡,月有沈浮。此事古難全。”再比如南宋方悅的詩,“失意往往八九回,可與人傾訴。”
為了緣分和命運。紀老認為,妳不能全信,但也不能不信。他說,信徒可以贏而不驕,輸而不辱,輸了得意忘形,輸了怨天尤人。壹個人的心情只有“盡他們所能去傾聽命運”才能永遠平衡。
緩解壓力。俗話說,人生就是壹場鬥爭。沒有壓力,哪裏還能打仗?
為了愛情。紀老說,不建議壹見鐘情,要有壹個相互了解的過程,短則半年,長則壹年。不要在愛情上浪費太多時間,用可控的時間做點有意義的事情還是不錯的。
生活的現實,每個人都有生活,每個人都要有“柴米油鹽醬醋茶”七樣東西。面對現實生活,接受現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