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林世柱瞄準養蝦行業,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多次受到蝦疫情的打擊,讓他深深思考:海裏的蝦不會得蝦疫情,那麽如何為蝦池營造壹個類似於海的生態環境?藍綠藻在強光下繁殖,所以主要集中在水體頂層。建議在汛期水量充足時,將表層肥水排出,水分交換量可達1/3以上。
晴天中午,底部微孔曝氣器和上部水車曝氣器同時啟動,加快水體交換,加速底部有機腐敗物質的分解轉化,同時將底部有害氣體帶到地表曝氣逸出。為了盡快實現這個目標,林世柱開始研究蝦池的生態環境。由於買不起顯微鏡,他向壹位初中物理老師借了壹臺。沒有實驗用具,家裏的鍋碗瓢盆就派上用場了。為了觀察蝦池的生態,他經常廢寢忘食。光是觀察生物特征的日記,他就記錄了4本厚厚的筆記本,10多萬字。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從65438年到0997年,林世柱終於發現附著在海藻上的兩種小生物對防治對蝦的疾病非常重要,他立即將這壹發現應用到養殖實踐中。那年大蝦疫情來襲,其他養蝦戶的大蝦全軍覆沒,他家的大蝦卻毫發無損,凈賺5萬多元。
林世柱的技術引起了市科技局和黃海研究所的關註。他們派專家到他的蝦池進行研究分析,最後給出鑒定:他的技術促長防病效果明顯,節省人工餌料,降低生產成本,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有了這項技術,林世柱賺了大錢,並於2002年成立了占地130畝、配備有水質檢測設備等先進設施的水產養殖研究所。
成功之後,林石柱永遠忘不了農民渴望致富的眼神。“多年的養蝦經驗,真的很體會養蝦人的酸甜苦辣。我壹定要教他們學技術,讓他們都富起來。”多年來,林石柱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村民、鎮民甚至外人。目前,山東及周邊地區采用林柱式生態養蝦技術的蝦池面積已達1.2萬畝,每年每畝可為蝦農增加收入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