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牡丹社事件的文化資產

牡丹社事件的文化資產

琉球範敏墓:屏東縣車城鎮桐埔村,清同治10年(1871年)。因臺風漂流至恒春巴瑤灣的五十四名琉球居民被排灣人連根拔起,死者屍體被、客家人張美坡、林等人安葬在桐埔村邊。日本政府借此機會於同治65438年。日據時期,14年(1925年)在大正幸存的琉球島袋龜來到臺灣,發起琉球宗族墓葬的整修運動,並發表了《牡丹社難民整修墓碑報告》。15年(1926年)開始對諸侯王墓進行整修,並在碑上刻上犧牲者名單,於昭和二年1927年(1927年)完工。67年(1978),沖繩史家再次來到臺灣,在日本、琉球和臺灣,推動了臺灣省遇難者墓和琉球居民墓的修繕工作。民國70年(1981),屏東縣政府與車城鎮公所同意動工,民國70年(71)3月重建完成,但墓碑上“大日本”二字被抹去。1989年(2000年)“大日本”碑文恢復原貌。

二昆炮臺:國家古跡,又稱“百年黃金城”,位於臺南市。1874年日本發動牡丹社事件時,清廷在抗議日本的同時,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處理臺灣省等地的海防,並兼外交大臣。安平沈葆楨形勢險峻,請求建西式炮臺。這種電池是由法國人Berthaud設計的。始建於同治十三年(1874),完成於光緒二年(1876)。當時安平南部有七個沙洲島,其中有壹至七個坤鄂,炮臺位於二坤鄂上,故稱“二坤鄂炮臺”。因堡門口上方有沈葆楨的“十億年黃金城”,與“安平小堡”相對,故又稱“十億年黃金城”或“安平大堡”。

鵝鑾鼻燈塔及附屬建築:屏東縣歷史建築,位於恒春鎮鵝鑾鼻燈塔路90號,始建於清光緒1881年6月,清同治6年(181年)3月。船員上岸後,在龜角(社頂)遭到原住民攻擊,除壹名逃往狗子(今高雄)的清朝水兵外,全部被殺,琉球人在那裏多次被殺,導致牡丹事件。它是在美國和日本政府的建議下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