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唐代是非常完備的,唐代有很多佛寺甚至可以教化百姓。佛教寺院通過與佛教思想壹致的醫學理論進行醫學教育和傳教,既能對民眾進行醫學教育,又能達到自己的傳教目的。道教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道教不是利用寺院來傳播自己的思想,而是在人間行醫,在治病的過程中用道教的思想來傳遞養生的理念。孫思邈是道教與醫學相結合的最著名的人,作為道教的大師,他開始用醫學為道教傳播思想。雖然兩者都是為了傳教,但總的來說,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能把醫學教育普及到民間,那都是最好的渠道。
唐代醫學教育沒有宋代普及,醫術多以師徒方式傳播,相對有限,不會在民間廣泛傳播。結果,醫療資源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宮中還有壹個專門的醫療機構——宇泰部。不過,雖然當地也會有官方的醫學教育機構,但很多當地民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很大,當地醫療機構的職責仍然是為達官貴人服務。人們能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是非常難得的。
佛教在唐代成為民眾主要的醫學教育,唐代出現了許多佛教寺廟,向民眾講解天文歷法和醫學。當然,佛教的醫療之道還是師徒傳授,但不能傳授給民間,但可以請教民間,滿足了民間的基本醫療需求,促進了社會上醫療事業的相互交流,也會促進佛教的醫療思想。在佛教的理論體系中,深閨眾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為民生疾苦提供相應的醫療救助。
佛教的醫學思想,在佛教慈悲眾生的心理因素下,培養了壹代又壹代的佛教醫生行醫救人。道教也采用與佛教相同的傳教方式,部分道士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更加豐富,醫術更加高超。佛教和道教這兩個群體雖然不能完全代表專業醫生,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這些群體拓寬了民間求醫的渠道,佛教和道教也在這裏進壹步傳播。
除了傳統醫學和針灸之外,佛教和道教也有很多類似的治療方法,即心理治療在精神層面利用自己的信仰對患者進行治療。這種心理治療雖然不是唐代獨有的,但經過唐代佛道理論體系的發展,已經日臻完善。這也提供了壹個新的治療渠道,而且這種簡單的治療方法已經被廣泛接受,民眾也會被佛道思想渲染。
佛教和道教在唐代的盛行,彌補了官方醫學教育的不足,培養了壹批又壹批精通醫術的僧道,為唐代社會不斷註入新鮮的醫學血液。而且他們因為自己的信仰,在醫學理論和醫學上壹直被束縛在自己的信仰上,但也促進了民間醫學水平的提高。佛教和道教雖然在醫學上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它們深入民間,可以運用自己獨特的治療方法,為民眾和皇室提供心理治療等各種服務。所以在唐代,佛教和道教這兩個信仰不同的宗教,都能夠憑信仰行醫,這是唐代醫學發展的壹個重要階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參考資料:
法朱元林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