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加強音樂素養教育
所謂音樂素養,包括音樂素質和音樂素養,不僅要求有基本的、壹般的音樂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求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可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界事物更深刻的感知。
首先,藝術在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樂作為藝術的壹種,也有其特殊的地位。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音樂可以凈化心靈,美化情操,促進人的健康和進步。聽什麽樣的音樂,唱什麽樣的情感歌曲,不僅對壹個人的情感感染和氣質有塑造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精神和風尚也有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義勇軍進行曲》在非常時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也是最早、最有影響的音樂教育家。孔子培養弟子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中,“樂”是第二位的。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道德與音樂相輔相成。“治民以平,不擅禮法,移風易俗,不擅音樂”,其中“音樂”就是達到和諧,他主張通過音樂來提高品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強調音樂對人們思想的凈化作用。他說,“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他認為,音樂教育不僅註重道德和社會教育,而且承擔著把人教育成美好的人和完美的人。
其次,註意提高音樂的創造性思維。創作音樂的過程就是體驗音樂之美的過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人們可以通過音樂活動提高自身修養,端正品行,成為壹個高尚的人。同時,要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采用壹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那就是唱(彈),但音樂創作往往是和唱(彈)同時存在的。可以說,唱(彈)是音樂情感的直接表現,音樂作品是音樂情感的重要載體。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著獨特的作用,那麽音樂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我覺得應該建立在壹定的知識積累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產生新的思維活動。音樂中的創造性思維往往讓人容易聯想到音樂創作。當然,創造性思維在音樂中的突出表現是音樂創作,但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培養專業的作曲家,而應該通過音樂中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掘學生的智力,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人。
學生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創造性的音樂學習活動入手。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創作可以說是最具體有效的體驗和學習方法之壹。在音樂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和體驗他人的作品,還需要訓練他們運用音樂的基本元素來充分表達自己的音樂思想,這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壹。音樂創作是壹項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在這項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操作音樂的基本元素來體驗音樂創作的過程。我們說音樂創造力是發展人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重要學科。它將貫穿整個音樂教學過程,立足於學生已有的對音樂基本要素的體驗,讓學生體驗和體會音樂的創作過程。音樂的制作過程其實是壹個創作過程,我們稱之為三度創作:作曲、演奏、欣賞。我覺得表演和欣賞也是壹種創作。最早是表演和創作合二為壹。因此,創作音樂的過程就是體驗音樂之美的過程,有利於了解自身的進步,促進對音樂的感知、表達和創作。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音樂的獨特魅力,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創造沖動,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無疑會為學生完善人格提供壹個很好的途徑。
第三,如何表演音樂在音樂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表演是壹項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音樂表演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所謂“表演”:“培養學生自信的歌唱、演奏能力和綜合藝術表現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和創作潛能,使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情感,與人交流,感情和諧,使學生在音樂實踐中享受美好的愉悅,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時,音樂的表演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是對自我的肯定,是積極的態度,是學生良好人格的展示。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1,加強樂理教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我們想做任何事情並做好工作,我們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脫離實踐的理論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來指導課堂教學,理解就會停滯,工作就會被動或盲目。
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壹把鑰匙。掌握理論知識有利於準確把握事物,對事物的認知要從本質上去理解和研究,從而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學好音樂,樂理是打開音樂大門的鑰匙,重視和要求學生學好樂理知識是真理。在教學中,樂理知識的學習往往被忽視,這是音樂教學中壹個致命的不足。因此,音樂理論的教學對於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學習音樂來說首當其沖。如果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僅限於日常生活中的唱、跳、彈音符,那是不夠的。他們要從理論基礎上學習,創造和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和魅力,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2.教學方法是獲得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
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教學方法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自從有了人類的教學活動,就有了教學方法的創造和運用。教學中使用的各種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師不僅要用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和主動學習,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教材內容甚至教學氛圍來決定適當的方法。隨著時代進程的加快,教育也走向了新的高度。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多媒體教學生動、立體,加強了情境、興趣和情感的引入,生動的畫面,生動的節奏和動態的肌理,詳細而令人愉悅的講解和練習。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形象、生動、令人印象深刻,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掌握知識的質量,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鞏固知識和智能發展的各個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次音樂教學改革是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的好手段。
3.促進健康音樂的學習和欣賞。
音樂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作為壹種藝術和壹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反映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它通過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的完美結合來感染欣賞者。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這當然離不開音樂的特性和人們對音樂的心理感知。人們對音樂的感知、理解和欣賞是通過壹系列的心理活動來完成的,音樂的社會功能主要是通過聽眾的心理活動潛移默化地發揮出來的。
2.
音樂讓我們充實、快樂和放松。音樂有其獨特的功能,即調節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錘煉人的意誌,培養人的人格,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音樂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壹,音樂教育的本質是美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具有整合人格的功能。
第壹,加強音樂素養教育
所謂音樂素養,包括音樂素質和音樂素養,不僅要求有基本的、壹般的音樂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求對音樂有較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提高音樂素養可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界事物更深刻的感知。
首先,藝術在美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樂作為藝術的壹種,也有其特殊的地位。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音樂可以凈化心靈,美化情操,促進人的健康和進步。聽什麽樣的音樂,唱什麽樣的情感歌曲,不僅對壹個人的情感感染和氣質有塑造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的精神和風尚也有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義勇軍進行曲》在非常時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也是最早、最有影響的音樂教育家。孔子培養弟子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中,“樂”是第二位的。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道德與音樂相輔相成。“治民以平,不擅禮法,移風易俗,不擅音樂”,其中“音樂”就是達到和諧,他主張通過音樂來提高品德。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強調音樂對人們思想的凈化作用。他說,“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他認為,音樂教育不僅註重道德和社會教育,而且承擔著把人教育成美好的人和完美的人。
其次,註意提高音樂的創造性思維。創作音樂的過程就是體驗音樂之美的過程,音樂是情感的藝術。人們可以通過音樂活動提高自身修養,端正品行,成為壹個高尚的人。同時,要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采用壹種重要的表達方式,那就是唱(彈),但音樂創作往往是和唱(彈)同時存在的。可以說,唱(彈)是音樂情感的直接表現,音樂作品是音樂情感的重要載體。音樂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著獨特的作用,那麽音樂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我覺得應該建立在壹定的知識積累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產生新的思維活動。音樂中的創造性思維往往讓人容易聯想到音樂創作。當然,創造性思維在音樂中的突出表現是音樂創作,但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培養專業的作曲家,而應該通過音樂中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掘學生的智力,培養創造性思維的人。
學生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創造性的音樂學習活動入手。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創作可以說是最具體有效的體驗和學習方法之壹。在音樂學習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和體驗他人的作品,還需要訓練他們運用音樂的基本元素來充分表達自己的音樂思想,這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壹。音樂創作是壹項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在這項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操作音樂的基本元素來體驗音樂創作的過程。我們說音樂創造力是發展人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重要學科。它將貫穿整個音樂教學過程,立足於學生已有的對音樂基本要素的體驗,讓學生體驗和體會音樂的創作過程。音樂的制作過程其實是壹個創作過程,我們稱之為三度創作:作曲、演奏、欣賞。我覺得表演和欣賞也是壹種創作。最早是表演和創作合二為壹。因此,創作音樂的過程就是體驗音樂之美的過程,有利於了解自身的進步,促進對音樂的感知、表達和創作。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音樂的獨特魅力,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創造沖動,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無疑會為學生完善人格提供壹個很好的途徑。
第三,如何表演音樂在音樂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音樂表演是壹項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音樂表演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所謂“表演”:“培養學生自信的歌唱、演奏能力和綜合藝術表現能力,開發學生的表演潛能和創作潛能,使學生能夠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情感,與人交流,感情和諧,使學生在音樂實踐中享受美好的愉悅,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時,音樂的表演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這是對自我的肯定,是積極的態度,是學生良好人格的展示。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1,加強樂理教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做好任何事情,把工作做好,就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脫離實踐的理論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來指導課堂教學,理解就會停滯,工作就會被動或盲目。
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壹把鑰匙。掌握理論知識有利於準確把握事物,對事物的認知要從本質上理解和研究,從而提高到更高的層次。學好音樂,樂理是打開音樂大門的鑰匙,重視和要求學生學好樂理知識是真理。在教學中,樂理知識的學習往往被忽視,這是音樂教學中壹個致命的不足。因此,音樂理論的教學對於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學習音樂來說首當其沖。如果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僅限於日常生活中的唱、跳、彈音符,那是不夠的。他們要從理論基礎上學習,創造和發展音樂,挖掘音樂的真理和魅力,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2.教學方法是獲得音樂教育的重要途徑。
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活動,教學方法是教學的重要環節。自從有了人類的教學活動,就有了教學方法的創造和運用。教學中使用的各種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教師不僅要用適當的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和主動學習,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教材內容甚至教學氛圍來決定適當的方法。隨著時代進程的加快,教育也走向了新的高度。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多媒體教學生動、立體,加強了情境、興趣和情感的引入,生動的畫面,生動的節奏和動態的肌理,詳細而令人愉悅的講解和練習。這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形象、生動、令人印象深刻,有利於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掌握知識的質量,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鞏固知識和智能發展的各個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次音樂教學改革是促進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的好手段。
3.促進健康音樂的學習和欣賞。
音樂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作為壹種藝術和壹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反映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它通過節奏、旋律、和聲、音色的完美結合來感染欣賞者。人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情操,凈化靈魂,這當然離不開音樂的特性和人們對音樂的心理感知。人們對音樂的感知、理解和欣賞是通過壹系列的心理活動來完成的,音樂的社會功能主要是通過欣賞者的心理活動潛移默化地發揮出來的。[下壹個]
音樂是壹門善於表達和激發情感的藝術,音樂欣賞的過程也是情感體驗和升華的過程,因為情感體驗是以可接受性為主導的。所以壹個人對音樂情感的體驗會隨著社會實踐和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而提高,同時也會豐富自己的情感。
因為人對客觀事物的感受是壹種綜合的心理反映,欣賞音樂不僅可以直接體驗音樂聲音,還可以喚起人的想象、聯想,提高註意力和記憶力。壹般來說,描寫性、情節性音樂引起的聯想,能使人獲得“情景交融”的綜合感受;在註意力方面,人們在欣賞音樂時,註意力總是會隨著音樂的起伏在聲音中穩定幾分鐘或稍長壹點,這對穩定註意力非常有效。
健康的藝術可以豐富生活,好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壹個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社會面貌往往通過音樂得到鮮明的體現。音樂能激發人的美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好的音樂作品不僅具有鮮明優美的音樂藝術形象,而且充滿生活氣息,表現出青春樂觀,能夠振奮人們的精神,弘揚社會新風尚。在古代,音樂分為正音和邪(淫)音。正音可以移風易俗,凈化人的心靈,無節制的邪音則會迷惑人的心靈。荀子是戰國末期的思想家。他指出,音樂可以是“正直的、開明的、美好的”。的確,優美而高貴的音樂包含著微妙而高貴的情操。充滿聲音和情感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它能啟迪、凈化、升華學生的精神,逐步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辨別真假美醜善惡的能力。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上發生變化,培養明確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仰。比如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大型原聲音樂《黃河大合唱》,通過各種形式的演唱,氣勢磅礴,氣勢磅礴,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充滿了愛國烈火般的激情,給人壹種向往美好、戰勝壹切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力量。《國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祖國,我永遠愛妳》等歌曲,讓學生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美,人民的勤勞勇敢,喚起他們建設和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從而培養他們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我們應該盡量讓他們接觸到具有壹定高雅品位的音樂,讓學生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個人修養也得到了提高。
健康的音樂有五個作用:壹是聲音被大腦感知,通過“聽”和“聽”作用於人體;二是情感,音樂作品中表達的情感,如悲、喜、樂、喜;平和、從容、開放、豪爽、壯闊、高等等。,直接影響思維和人體,產生健康和健身效果;三是意,即音樂的旋律、節奏、速度、和聲、配器、調式、調性的整體效果,使人產生想象和追逐,把人帶入壹種現實的意境,如高山流水,使人得到滿足和享受,從而達到調節思維和身體的效果;第四,速度,即音樂節奏快慢、輕重緩急的特點,直接影響人的思維和反應。快而強的音樂讓人聽得入神,安靜平和的聲音讓人感到平和輕松,雄壯有力的音樂讓人精神飽滿;第五,波,即音樂聲波產生的能量,會直接影響人的血液脈搏和腦細胞思維譜。因此,音樂能量和音樂語言被人接收後會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和內臟器官產生直接影響,同時作用於思維,影響心理和情緒變化,達到健身和治療的效果。
現代自然科學的研究證明,不同的聲音對調節人的情緒有不同的作用,如溫柔、寧靜、勇敢、熱情、舒適、和諧、平靜等。中國的五聲音階(宮上角箏語),宮音悠揚和諧,可助飲食;壹種熱情而有力的商務語氣可以停止急躁和憤怒;喇叭聲音舒適流暢,能幫助人入睡;熱情的聲音,可以調節血管;羽音透徹柔和,能啟迪心靈。
有人說,音樂是神經系統的“維生素”,是成本最小的“保健品”。
4.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充分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好的教師團隊就是好的學校。重視音樂教師素質的不斷提高,對音樂教學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有效地推進和實施創新教育,只有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實現音樂教師素質的轉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條件。正確理解教師素質的含義、特征和功能,明確教師素質轉變的核心內容和實現教師素質根本轉變的條件,對於全面提高音樂教師的整體素質,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基本道德素質,這是形成教師專業素養的基礎和前提。提高教師的基本道德素質主要是提高教師的社會道德素質。壹個教師如果沒有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其次,要提高音樂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精神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綜合表現,良好的職業道德是產生專業精神的根本保證。職業道德素質主要包括:信念、情感、意誌和行為。壹個人的職業素養是職業道德行為過程中基於信念、情感和意誌的綜合道德品質。提高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教師要樹立崇高的職業信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把優秀的道德品質轉化為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源泉。再次,音樂教師的高素質、良好的態度、優美的教風,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美化他們的心靈。
音樂素養的提高需要其他素質的支撐。否則,所謂的音樂素養永遠達不到壹定的高度,甚至只是空中閣樓。孔子所說的“禮”,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規矩。只有道德修養高、感情高尚的人和有廉恥心的人,才能真正走進音樂的神聖殿堂,感受音樂之美,接受音樂對靈魂的洗禮,傳播人類真摯的感情,召喚人類心靈無私地給予愛。所以,想要得到音樂的青睞,首先要學會如何做人。
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壹個範疇,音樂是為了使人完整,即具有人性和健全人格的人;它是建構人的感性與理性協調發展的文化心理結構;就是發展直覺思維,進而增強與抽象思維相結合的創造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