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貪愛順從的境界,必須得到,否則心有不甘,情有不甘。愛情不會導致痛苦,所以煩惱來自“三毒”
“怒”就是討厭叛逆的境界,不滿足就發脾氣,不理智,沖動。
曾國藩說:“人若壹味看錯人,就會處處惡心,終日生氣。”
這就意味著:如果壹個人總覺得別人錯了,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覺得壹切都違背自己的意誌,那麽他最終會陷入佛教所說的“三毒”之壹——“憤怒”!
“傻逼”,不懂事,是非不分,善惡不分,各種惡行顛倒。
眾生皆因壹開始的無知而對事物無知執著,於是有了“人”和“我”。所以有自律,有法紀,人生各種煩惱,世間各種紛擾,都是由此而起。
這些貪、嗔、癡是煩惱的根源,是痛苦的來源。煩惱、妄想、辛酸。
《心經》也說:“觀世音菩薩,久行般若波羅蜜多深處,見五蘊皆空,渡壹切苦。”
自性是共通的,智慧是永遠閃耀的,所以我們才能破除五慮塵埃,變“三毒”為“三學”。
努力修行成為智者,停止貪婪和無知。
《六祖壇經》第壹節提到:“要知道壹切法都是從自性起用,這才是真正的禁欲智慧法。他說,“心無外乎自律,心不癡自智,心不亂自定,不從金剛增減。"
真戒,壹個人的真心是自性中的真智,壹個人的真心是自性中的真定,真如自然強如金剛。這個身體無論走、坐、臥都能來去自如,但始終符合真我三昧。
《六祖壇經》第二節提到:“前思境是煩惱,後思出境是菩提。善識,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最尊,最要,第壹。沒地方住,沒地方去,也沒地方來。當妳用大智慧破五煩惱塵,如此修行,妳就成佛了,把三毒化為智慧。”
前壹種思想如果固守世俗境界就是煩惱,後壹種思想如果脫離世俗境界就是菩提。善識,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最尊貴、至上、第壹法。居無定所,行無定所,來無定所,前世今生三世的佛都是從這裏來的。要用大智慧破五慮塵。這樣修行,就能修佛修道,把貪、嗔、癡變成戒、定、慧。
應該是沒地方住,就是什麽都住不下。如果壹切都停不下來,那就是現實的境界。沒有現實,沒有相,沒有所得,我還能拿什麽,煩惱,生死,無知地活下去?
大家要明白,世界上的壹切都是為了我,而不是為了我。這樣,妳的煩惱就會少很多。
人生有得有失。我們只有自己,要善用身心,完成心願。做自己該做的事,完成自己的心願,履行自己的責任。
不要太在意利弊。逆境只是壹個過程。其實不管是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會有所收獲,所以我們應該活得壹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