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生活習慣
2.形態特征
3.分布範圍
4.育種技術
5.營養價值
生活習慣
棲息地
牡蠣生活的海底堅硬區域被稱為牡蠣床,位於深或淺的海水或含鹽的河口水域。牡蠣生活在潮間帶的中間。
進食習慣
固定貝類。壹般固定在淺海物體或海邊巖石上,靠開合貝殼進食和呼吸。作為濾食性生物,主要以微小浮遊動物、矽藻和有機碎屑為食。牡蠣通過振動鰓上的纖毛在水中產生氣流,水進入鰓,水中的懸浮顆粒被粘液粘住。臉頰上的纖毛和觸須根據大小對顆粒進行分類。然後小顆粒被送到嘴裏,大顆粒被運送到膜的邊緣被甩出去。
形態特征
牡蠣形狀各異,多為三角形,左殼固定在巖石上,凹扁。幼年個體的鱗片層端緣伸出許多舌狀突起或尖刺,成長個體的尖刺逐漸減少。長度從2英寸(5厘米)到超過12英寸(30厘米)不等。【3】牡蠣的兩殼形狀不壹,表面粗糙,多為淺黃棕色,有紫褐色或黑褐色條紋;上殼體的中部凸出;下殼附著在其他物體上,體積較大,相當扁平,邊緣光滑;兩殼內表面潔白光滑,前凹陷較深。通過在牡蠣殼上數出許多類似年輪的年輪,每個年輪需要生長壹年。通過計算這些年輪,我們可以知道牡蠣的年齡。
兩個殼在較窄的壹端由彈性韌帶連接。貝殼中間有壹個強大的內收肌來抵抗韌帶的張力。當外殼微微張開時,通過纖毛的波狀運動將水引入外殼(流過其中的水可達每小時2 ~ 3加侖)以過濾微生物。
牡蠣的身體在兩個殼的深處,被稱為外套膜的肉質組織層包圍。袖口被折疊成三個不同的層:內層包括肌肉;中間層包括兩排感覺器官,用於檢測化學和溫度變化;最外層包括外殼分泌膜。
分布範圍
野生牡蠣分布在熱帶和溫帶海域,從高線到水深10米以上。
牡蠣養殖場分布在歐美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亞洲、澳大利亞、中國和韓國以及非洲東海岸。在美國,大多數牡蠣養殖在大西洋中部、切薩皮克灣、墨西哥灣和北太平洋。
育種技術
選擇潮流平穩、餌料豐富、風浪平靜、水深4m以上的海域作為牡蠣筏形繁殖場。近江牡蠣應選在鹽度低的河口附近;大連灣牡蠣應選擇遠離河口的高鹽度海域。太平洋牡蠣和褶牡蠣介於兩者之間。有兩種主要的發展方式:
⑴掛繩養殖:適用於以貝殼為固定底座的牡蠣,有兩種養殖方式:壹種是將固定牡蠣苗的貝殼用繩子串起來,中間用約10cm的竹筒隔開,掛在筏架上;其次,將裝有牡蠣苗的貝殼夾在直徑3 ~ 3.5 cm的聚乙烯繩的撚縫中,每隔10cm夾1個貝殼,掛在浮筏上。壹般每根繩子2 ~ 3m長。也可以用橡膠輪胎夾苗吊苗。
⑵網箱養殖:扇貝網網箱養殖。將無錨牡蠣苗或固定在貝殼上的牡蠣苗與貝殼壹起放入扇貝網箱中,掛在浮筏上。筏式養殖壹般有667_ 65438+100000個牡蠣苗,用貝殼做收苗器,每667 _可吊約10000個貝殼。牡蠣苗5-6月放養,年底采收,每667平方米產量可達5000公斤以上。
營養價值
營養價值
1,每100g牡蠣含鋅量高達9.39mg,男性每天吃壹個就能滿足身體對鋅的需求;為了更好的補鋅,可以直接服用壹些蛋白鋅鋅劑;
2.牡蠣中含有豐富的牛磺酸,具有明顯的保肝利膽作用,也是防治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的良藥;
3.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糖原有利於促進胎兒的生長發育,糾正孕婦貧血,恢復體力;
4.牡蠣是補鈣的最佳食物,而且富含磷。因為鈣被人體吸收時需要磷的幫助,有利於鈣的吸收;
5.牡蠣還含有壹般食物中缺乏的維生素B12。維生素B12中的鈷是預防惡性貧血不可缺少的物質,所以牡蠣具有活躍造血功能的作用;
6.牡蠣所含的蛋白質中有許多優良的氨基酸。這些氨基酸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的有毒物質。其中氨基乙磺酸具有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的作用,因此可預防動脈硬化;
7.牡蠣提取物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高脂血癥患者血液和血液中TXA2的含量,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和利用,增強惡性腫瘤細胞對輻射的敏感性,抑制其生長。
食療
鎮心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收斂固澀。可用於心悸、失眠、頭暈、耳鳴、淋巴結核、腫脹、自汗、盜汗、遺精、胃痛、泛酸。煆牡蠣澀澀,可用於自汗盜汗遺精,胃痛吞酸。
1,滋陰潛陽,用於陰虛陽亢引起的煩躁、失眠、頭暈、頭痛、耳鳴、潮熱盜汗。
2、收斂固澀,治多汗、帶下、遺精。
3、軟堅散結,可治腫、塊、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