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人因天地陰陽而生,因四時規律而長,所以人的生活與自然界的四時變化密切相關。這就是為什麽中醫養生要註意順應自然,順應四季。《淮南子》中說“四季春夏長,秋收冬儲,有節可取,時而開合,不失敘事,剛柔並濟,不無道理。”
所以中醫養生講究“春長夏,秋收冬”。當淡夏來臨,要想“安全度夏”,就要註意這幾點。
夏天最重要的是防高溫。中暑會給患者帶來頭暈、口渴、四肢無力、出汗、輕度體溫升高等癥狀。如果進壹步發展,就會出現出汗、口渴、頭暈、面色蒼白或潮紅、血壓下降等問題。如果任其發展,持續嚴重,甚至會出現精神變化、心臟驟停等危害。
所以,安全度夏的第壹點就是預防中暑。
夏天,大家要盡量避開中午陽光最強的時候。如果要出門,建議帶把傘,塗點防曬霜,準備點防暑藥品,比如十滴藿香正氣水,任丹,風油精,以備不時之需。
平時也要堅持耐熱鍛煉,多做戶外活動,以適應外面的天氣和氣溫變化。出汗多的人可以服用糖和鹽水,多吃水果,勤洗澡或經常用溫水洗澡是有益的。
如果突然出現頭暈、惡心、胸悶、氣短,可能是中暑的早期癥狀。應立即撤離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休息,並喝壹些含鹽的清涼飲料降溫。
進入三伏天後,“苦夏”就開始了。
中醫“苦夏”的“苦”是從胃開始的。在夏季,人體容易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秘或腹瀉,然後可能出現全身乏力、心悸、失眠等問題。這是因為夏季天氣炎熱,酷暑肆虐,有時還會下大雨。雨後潮濕的感覺會停留很久,炎熱、潮濕、炎熱會影響人的食欲。
同時,根據《黃帝內經》記載,自然界的陽氣在夏季最盛,人體內的陽氣在夏季達到最高值。此時人體陽氣充盈,經絡氣血運行,是溫暖體內陽氣,驅散寒邪的最佳時機。
所以,夏天要特別註意食療。
如果夏季氣候炎熱幹燥多雨,出汗多,容易耗氣傷陰,可以適當選擇壹些藥膳如沙參山楂粥;如果是夏季雨季,氣候潮濕多雨,可以選擇壹些芳香祛濕的藥膳,如活血祛濕消暑湯、山楂薏米粥等。
而食欲不佳時,可將15g生姜、5g紅糖煮成紅糖姜茶飲用。腹脹、惡心、便秘時,可用生姜、橘皮各15g煮成生姜、橘皮。可以多吃薏米、冬瓜等有益排泄物。
微微的酷暑過後,天氣逐漸轉暖,很多人因為受不了高溫,開始吃冷飲,吹空調。雖然他們貪吃了壹段時間,但這對他們的健康真的很不好。因為大量的冷飲除了給脾胃帶來濕氣,久而久之會對人體造成負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還會刺激腸胃,減少腸胃蠕動,導致腸胃感冒和突發腹瀉。
夏季陽氣外露,脾胃消化功能變弱。很多人因為脾胃虛弱,不想吃東西。這個時候如果吃壹些生冷的食物,會增加脾胃的負擔,從而引發很多疾病。所以,夏季養生的第三步,就是保養脾胃。
同時需要註意的是,夏天容易肝火上炎,心火上炎,要註意管理自己的情緒。中醫講“五行”。肝火旺的時候,脾就會變得虛弱。比如有的人生氣的時候會不想吃飯。所以夏天註意管理自己的情緒,也是對消化道的壹種保護。
總之,夏天要生活在涼爽、幹燥、舒適的環境中,避免貪吃引發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