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在古漢語中的所有含義都是知道和明白的。《論語·學》:“人不~而不在乎,不是君子嗎?”
擴展到1。感覺,感知。《莊子·養生主》:“此時我見神而不見,官止而神欲行。”2.知識,見識。列子唐雯:“兩個孩子笑著說:‘誰比妳多?’"
3.交流,交朋友。《寶仁舒安》:“不可留客,不可留家。”交流交友,增進友誼;
4.合群,交好朋友。《廣蘇簡·李翰傳》:“於漢時,蘇與張~”
5.知音。《雙燕頌》:“悼舊愛尋新歡~”
6.主持。《左傳·相公二十六年》:“子將當道。”
7.聰明,有智慧。莊子逍遙遊:“大不如小。”(通用詞,同“智慧”)
3.如何通過閱讀1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妳必須有相關的歷史知識。
正所謂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生活在1個時期,這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肯定會對他產生影響。
所以,只有了解這個人生活的時期,才能理解他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主張改革,希望楚國強大。然而,楚王“對內為鄭袖所惑,對外為張儀所欺”,先是冷落屈原,後又將他流放到汨羅江,使他的改革抱負無法實現,投江而死。
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理解《離騷》就容易多了。二是有相關的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如姓名爵位、官職科舉、地理知識、宗法禮俗、服飾器物、歷法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古今差異很大。
雖然學生不需要掌握所有這些內容,但也要把學習中遇到的東西積累起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解古人之腹”。
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我們會和1團結在壹起。面對醜陋,他們會攻擊,會鞭笞;我們將共同努力抵抗外來的羞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1。
面對外來的屈辱,文天祥寫道:“自古誰無死於生,故能顧吾史。”面對民間疾苦,杜甫寫道:“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所以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要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感受與65,438+0進行比較,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理解文言文的精髓。第四,對照教材,夯實文言文基礎。
1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中,壹定要掌握課本中出現的知識點:①讀音,包括多音字和異音字。②意義,包括古今異義,1壹詞多義,詞類活用。
③文言文句式,包括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復句。第五,在學習1文言文時,要做到以下幾點:第壹,要從整體上掌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把對段落的理解落實到對文本的整體掌控中;第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到步驟1,結合上下文理解單詞和短語;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行第1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
總之,如果妳在平時的學習中能做到以上幾點,妳就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