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窄堤河
文/建安山翁
寨底河位於雲南省鎮雄縣城南16公裏處中屯鎮中屯村。河水從村子西北的山谷中流出,閃爍著波光粼粼的光波,壹路緩緩前進,沖刷著河床上的石頭,不斷發出聲音,仿佛在向人們講述壹個滄桑的故事。
中屯歷史悠久。明代以前,這裏居住著彜族巴普族,古地名為巴普。明朝十四年(1381),朱洪武北調,秋征南。洪武二十八年(1395),大興軍屯被
夢回窄堤河
文/建安山翁
寨底河位於雲南省鎮雄縣城南16公裏處中屯鎮中屯村。河水從村子西北的山谷中流出,閃爍著波光粼粼的光波,壹路緩緩前進,沖刷著河床上的石頭,不斷發出聲音,仿佛在向人們講述壹個滄桑的故事。
中屯歷史悠久。明代以前,這裏居住著彜族巴普族,古地名為巴普。明朝十四年(1381),朱洪武北調,秋征南。洪武二十八年(1395),大興軍屯被開墾,在義衛五號設隧道四十八條,八鋪改名中屯。當時,祖籍江南的翟從畢節興關調到畢節北裏頭屯,然後駐紮在鎮雄中巡的江邊。翟在此駐防耕種後取地名,將“嘎鬥河”改為“翟地河”,意為翟居住的河流。(按:現在人們常把“翟地河”寫成“翟地河”,是因為不了解翟地氏族的歷史;從語法上看,用“窄地”修飾“河”是不明確的。
我的家鄉在窄堤河邊。房前有壹條幾十畝寬的河壩。窄地河呈拱形繞著邊緣流過。陡灘潔白如雪,平如水,綠如絲,緩緩流向東南,繞過毛家灣,鉆進龍山與猴山的交匯處,向貴州省納雍縣方向流去,匯入納雍柳沖河,向前流入烏江。
過去,寨底河藍如翡翠。雖然水深五六英尺,但當妳把壹枚五分鎳幣丟到河底時,妳還是可以看得很清楚。寨底河發源於貴州赫章縣和雲南鎮雄縣交界的半田、麥車等地。那些地方地廣人稀,水土豐饒,植被原始,草木茂盛。下遊流經鎮雄縣安爾東、伊薩溝、馬塘等地。當這些地方還地廣人稀的時候,沒有工業汙染,河流兩岸樹木茂盛,竹子茂盛。河水流向寨底河,河兩岸栗樹、柳樹上下,遮天蔽日,景色十分美麗。林下灌木叢生,鳥語花香,水草如地毯,生機勃勃。寨底河在這樣的環境下壹路流淌,很難清澈透明!
小時候常和朋友在河岸邊放牛、放馬,在樹林裏玩猴子抱蛋、點母豬窩、打鬧、翻身等遊戲。但最吸引我的地方還是寨底河渡口。渡船的兩邊,有壹棵粗壯的洋槐,壹根鋼絲繩繃在樹上。河上漂浮著壹艘多年的老人船,船艙裏有三個橫擔供船夫坐。壹根木柱豎立在船頭。木柱掛在鋼絲繩上,穿過鋼絲繩上下滑動。無論漲水還是落水,船都牢牢地掛在鋼絲繩上。客人乘船時,主人微微後仰,蹬著船,拉著鋼絲繩,很快就把船推到對岸。然後伸手接過勞務費,說了聲“慢點走”,坐在橫擔上,翹著二郎腿,悠閑地包起山煙。小娃娃坐船不要錢。壹有時間,我就跑到渡口,坐在船頭,手握木柱,腳伸出船外。乘客路過,我來來往往,看著翡翠色的河水,盯著水裏來來往往的魚。我總是想看個夠,卻怎麽也看不夠!
寨底河當地氣候為高原溫帶河谷,海拔1.300余米,年平均氣溫約1.3度。冬天沒有嚴寒,夏天沒有酷暑。煤礦藏在土裏,谷物長在地裏,魚蝦生在河裏。在我的記憶中,她確實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寨底河兩岸的人們像吃白菜和蘿蔔壹樣照常吃魚。吃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摸魚”。寨底河底有奇形怪狀的大石頭,壹東壹西,是洪水上漲時從上遊沖下來的。這些石頭立在水中,底部往往有壹些縫隙,成為魚的家園。人們可以用腳掌或石沙堵住石頭周圍的縫隙,留下壹個入口,伸進去抓魚。摸個壹兩個小時,就能釣上四五斤魚,晚上全家都能吃到鮮美的鮮魚湯。但是,釣魚是壹條黑路,有時候會遇險。有壹次,我發現壹塊大石頭下有壹窩魚。我用石頭沙子堵住周圍的裂縫,伸手進去抓魚。我緊緊抓住壹條魚,把它拉了出來。它有壹英尺多長,有壹半卡在石頭下面。它壹定是壹條大魚。我無法告訴妳我有多高興。但當我拉出水面時,竟然是壹條又粗又長的水蛇,嚇得我魂飛魄散。我扔掉那條蛇,轉身向岸邊跑去。那條蛇可能被我激怒了,像箭壹樣追著我。我在河沙壩裏接連轉了幾個90度角,才脫險...雖然我遇到了那種危險,但我還是會每隔壹段時間去釣魚——因為新鮮的魚湯實在太誘人了!
秋冬季節,年輕人還會在河灘上搭魚窩。我們先用石頭把四周的墻砌起來,兩邊不留門,水的上側留壹個門,水的下側留三個門,這樣魚很容易進去,出不來。然後用石塊在墻上拱出若幹個相互連通的三角形石縫,然後先用石塊蓋住頂部,再蓋上草和細沙,這樣可以避免陽光進入,魚就會在裏面安家。魚巢建好10天左右,就可以去魚巢抓魚了。先把魚竿放在嘴的上面(魚竿是用竹竿編的,嘴裏面有漏鬥狀的倒刺胡子,魚壹進去就出不來了),然後用草堵住下面的三個門,倒兩把水下來,把魚從上面嚇跑,然後從下面開始拆(窩不會拆,因為拆了馬上就恢復了)。壹般壹次能拆七八斤魚。如果壹戶人家建了五個魚巢,10天後隔天拆除,就有好幾個月的鮮魚了。我覺得就算是神仙的日子也比這好不了多少。
如果想吃大魚,人們會去寨底河上遊的銀河河去煎。炸魚,要把用十幾尺長的鐵絲連接的電雷管伸到玻璃瓶底,裝滿散落的炸藥粉,再用漆蠟油熔化密封,做成土炸彈。有壹次,我和幾個朋友在家裏打包了壹個炸藥瓶,帶了壹根繩子,壹些麻線和五六根多肉的豬骨,下午六點左右去董軍炸魚。藏君洞分為正門和銀河口兩部分,魚會去銀河口。我們到了銀河口對面的沙洲上,坐下來在瓶口上綁了些麻線,上面綁了豬骨,用繩子在瓶身上綁了壹塊七八斤重的石頭,留下壹個十幾尺長的繩柄,把鐵絲纏在繩柄上。準備工作做好之後,我帶著炸藥瓶過河爬上了銀河口的巖頭,用繩子把炸藥瓶掛好,輕輕地放在銀河底,有八九尺深。這個時候,每個人都必須變成“啞巴”,用手勢說任何話;因為只要妳說話,那晚魚就不會出洞了。我靜靜地蹲在洞口的巖頭上,腿上放著壹對幹電池,雙手準備接通電流,眼睛盯著炸藥瓶,我看到水中漂浮的麻線上掛著的豬骨,就像繞著炸藥瓶跳舞壹樣。過了壹會兒,洞裏傳來“嘣嘣”的聲音,那是魚彎起身子,用尾巴拍打水面的聲音。我知道魚出洞了,我暗暗高興。過了壹會兒,我看到四條魚遊向炸藥瓶。大的有三英尺多長,小的有兩英尺多長。他們小心翼翼地啃著豬骨頭上的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手指壹按電線接通電流,就砰的壹聲巨響,水花四濺。朋友們幾次脫光衣服,跳進水裏抓魚。因為光線太暗,四尾魚只抓到了三條尾巴,就被水沖走了。當我到家時,我站在磅秤上。大的重23斤,小的兩個分別重10斤。那天晚上,我們邀請了鄰居,吃了壹頓快樂的晚餐。我們碰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多麽令人愉快啊!不過說實話,吃魚還是不如炸魚有意思!
除了以上方法,寨河人還可以撒網捕魚,下雨天在泥水中捕魚,用石灰水嗆死,晚上點火把下河用魚叉殺死,在陡峭的沙灘上安上涼席(用木條圍起來,放在淺水流急的河灘上讓魚自投羅網)...方法多種多樣。簡而言之,不管用什麽方法,抓魚都很容易。那些年,寨底河裏魚成堆。任何時候,大魚領著小魚,整齊地排著隊,在河裏自由地遊來遊去。他們遊泳的地方,河水變成黑色。記得“土改”時期的某壹天,在河沙壩開會,反對地主。會議快結束的時候,壹個叫“張隊長”的解放軍往我家門前的池塘裏扔了壹顆手榴彈,“轟”的壹聲悶響,打死的魚像江上的木塊壹樣泛白。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去河邊抓魚。妳有壹串我扛回家,起碼有三二百斤!
寨底河四面環山,中間是鍋底。當時到處都是水源,層層梯田從鍋底鋪開。遠遠望去:春天像壹口綠鍋,綠浪耀眼;秋天像壹個金碗,閃著耀眼的金光。以前我們家在當地小有名氣,壹度被稱為“齋九大骨對夾”。我們家有七八十畝水田。每年收割的糧稈都堆成九個大糧堆,糧稈朝內,稭稈朝外。我們不會把它們堆起來,直到第二年收獲新糧的時候。本來露天的糧堆必然會被老鼠糟蹋,但奇怪的是,每年都有成堆的蛇住在糧堆裏保護稻谷(現在想想,蛇可能只是在“等老鼠”)。第二年,新谷收割,老谷打完,主人給蛇做好吃的,燒上香紙,祈禱幾句感謝的話,蛇就會自行離去(這可能是條件反射的緣故)。那時候不僅我們家有取之不盡的大米,大部分人壹年365天都靠大米生活。那些年,如果有客人在蒸飯或者吃飯的時候走進村子,遠遠地就會聞到濃濃的黃蠟和谷米的香味,沒看到飯口水就會先流口水...
老家還在,王的事也飄了。今天的寨底河,自然環境已經被仁的顏和婆破壞了。多年來,由於人多地少,很多山頭都被村民開墾出來摘綠帽子。此外,壹旦土地使用權改變,人們將砍伐大量的樹木。但破壞最嚴重的是1958年“大冶鋼鐵”時期。當時渡口上方的上河壩森林裏,“鷹巢甘梅”的口號打破了農村的寧靜,全民成了君,數百人參戰冶鐵。突然建起了五六座土高爐,風箱24小時不停地拉,晚上地面上火苗不停地升。河邊的大樹被砍倒,扔進土高爐當燃料。不到壹年的時間,河道兩岸數千棵大樹被砍伐!提煉出來的“岡鐵”堆積成山,其實都是廢鐵。後來,村民們開墾土地,把那些東西陸續倒回河裏。後來下了無數次大雨到地下,終於把那片郁郁蔥蔥的小樹林變成了光滑的沙壩——土法“大煉罡鐵”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巨大魏害和損失,只能是易昌嘆,不言而喻!目前,寨底河兩岸幾乎沒有像樣的樹,地下水資源枯竭,河水少如溝渠,水裏很難見到壹條魚,兩岸的水田已經全部變成了旱地。雖然許多地塊仍以“田”命名,如三間田、馬軍灘、陽門、老瓦田、水炮、石保田、河下田、,但它們也是名義上的。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對農民多方面的關心和支持下,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鋼筋水泥的樓房比比皆是,河岸像集鎮壹樣繁榮。1969,和真公路(鎮雄至赫章)建成。2009年,原高速公路加寬拉直為二級水泥路。2017年底,和真高速公路開工建設。計劃在中屯村石灰窯溝前脊設置互通立交與中屯鎮連接,將極大方便中屯人出行。
寨底河上遊還有壹個“中屯小山峽景區”(見網上“鎮雄景觀——中屯小山峽的魅力”)。景區內的藏君洞、回音洞有無數奇形怪狀的鐘乳石,頗具觀賞性。經常住在鬧市區的人,別說欣賞洞內奇景,光是走在河邊的羊腸小道上,泡著河風,看著水波,聽著鳥鳴,就會覺得很舒服。有壹次,雲南南社研究會副會長程先生到此壹遊,情不自禁地吟了壹首詩:
沿江景點密集,
星羅棋布,天空壹片寧靜。
回聲蕩漾的龍宮,
峽谷中的張軒虎穴建築;
鐘乳石蓮花盛開千年,
玉泉銀柱將伴隨未來,
詩情畫意,令人陶醉,
九州這個名字太棒了!
2065438+2009年6月,鎮雄縣委政府新引進“雲南彜山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3.8億元對中屯小山峽景區環境及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改造後更名為“小山峽桃源谷景區”。景區借助高原谷地的自然地貌和山、水、洞、田等自然景觀,打造了壹個集美景觀光、深度體驗、民居、休閑度假、養生保健、商務會議於壹體的滇黔川交界旅遊精品。這真是:
水在懸崖的裂縫中汩汩流淌,
桃源仙境就藏在其中。
峽谷和山谷安靜涼爽,
秀山明媚,空氣清新。
躲在董軍,藏著典故,
回音洞中有奇景。
升級改造房子展,
水芙蓉非比尋常!
看到家鄉的經濟不斷發展,各方面的建設日新月異,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欣喜若狂,想象著人們對美的追求永遠是無止境的。如果人們能夠長期、大面積地加強自然環境的恢復和建設,科學地推進生態、生產、生活的協調發展,在寨底河的上下遊大量植樹、造竹、種草,讓大山重新戴上帽子,重新成為山坡。
月亮落下,太陽升起,冬天過去,春天來臨。我的家人已經離開家鄉10多年了,但我對家鄉的向往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沖淡。無數個夢裏我還住在老家,夢裏我還摸著家鄉父老鄉親。這正如壹句歌詞:“愛在故鄉,愛在故鄉,愛在故鄉可愛的鄉親。幾度草綠,幾度霜葉紅,甜甜的鄉音會壹直記得。別處有愛,別處有情。很難鎖定我的夢想,所以我的故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