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盒、碗、碟、杯”歌唱(音樂)的簡要過程;
1.展示鍋、碗、盤、杯,引導幼兒觀察並認識它們的名稱和特點。
2.請隨意敲擊壺、碗、盤、杯,聽聽它們不同的音色。
3.欣賞歌曲《鍋碗瓢盆歌唱》
4、學會打節奏xx xx。
5.引導孩子邊聽音樂邊打拍子,要求節奏打得正確整齊。
6.引導每個孩子在教室裏找到除了玩具樂器之外的另壹種生活用品,輕拍、敲打、搖晃。
7.鼓勵幼兒將各種生活用品作曲成歌曲,同時為他們創造新的節奏。
分析:這個活動過程真的很“豐富”。但我們必須反思:經過這樣的過程,孩子發展成了什麽?是觀察識別它的名字和特征,還是分辨它不同的聲音?妳是在享受歌曲還是在創作歌曲?是學習鞏固節奏還是自己摸索敲擊、敲打、晃動其他日用品?孩子從這麽多環節中學到了什麽?總的來說,壹次教學活動是幼兒圍繞壹個話題進行探索、實踐、思考和交流,從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有太多的活動,太多的目標要實現。其實往往是欲速則不達,走過場的豐富環節,對孩子來說,不可能是壹個腳踏實地的學習過程。
例2:“自己畫臉”(大班合成)的簡要過程:
1,分享壹下關於京劇臉譜的經驗。
介紹壹下妳自己的臉書。
(2)總結京劇臉譜的特點。師生總結:《臉書》是中國戲劇的獨特藝術,用誇張的色彩、線條、對稱的手法表現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特點。
2.戲劇老師示範畫臉譜。(受邀人員)
(1)戲劇老師介紹材料和工具。
(2)戲劇老師自己補。壹邊畫壹邊介紹化妝流程和註意事項。重點是:小筆勾線,大筆作畫,自上而下作畫,每種顏色用固定的筆。
3.孩子們自己畫妝。
(1)孩子選擇自己想編的角色。
(2)孩子自己畫臉(輕放背景歌劇)。老師和戲曲老師觀察孩子的操作,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畫臉,給個別孩子壹些必要的幫助。
4.免費表演。孩子們壹邊聽中國傳統戲曲,壹邊獨立表演。
解析:本設計的教學過程簡單明了,重點在於畫面部妝容,既從孩子的經驗出發,在直接向專業人士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也讓孩子大膽獨立地練習和實踐,化妝後進入場景自由表達。如此豐富的活動,老師設計的四個環節,步步深入,層層深化,環環相扣,保證了老師-孩子-社會人員交流和孩子自主實踐的機會,遵循了孩子的學習規律,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保證了孩子的參與性。這樣簡單明了的教學活動過程,可以是促進兒童主動發展的過程。
(二)教學過程要突出重點,提高主要目標的實現。
幼兒園的壹次教學活動壹般只持續十幾分鐘到二十分鐘,即使是大班後期也只持續三十分鐘【綜合教學要控制在二十分鐘到三十分鐘(中小學班)到四五十分鐘(中學和大班),極少數活動要半天】。在這短暫的時間內,教學過程要圍繞這壹活動的主要目標和關鍵線索,努力保證兒童在主要活動中有顯著的收益。然而,壹些教學活動的過程往往不能保證主要目標的實現。
例3:數豌豆的簡要過程(中產階級,數學):
1.感知豌豆夾裏的豌豆數。看豌豆夾的外觀特征,數豌豆夾裏的豌豆。
2.剝,數,記。每個人有兩個豌豆夾。剝皮後,數壹數,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3、分析記錄單:關鍵:如何記錄清楚?豌豆夾裏的豌豆壹樣多嗎?
4.重新操作:清晰地記錄3-5個豌豆文件夾中的豌豆。
5.溝通總結。討論:豌豆文件夾裏的豆寶寶也壹樣多嗎?最多幾粒?有多少藥丸?
分析:豌豆夾中豌豆粒的不同,可以調動孩子探索周圍事物的積極性。這個過程圍繞著剝豌豆和數豌豆:壹個豌豆文件夾裏有多少個豆寶寶?有多少藥丸?少了多少藥片?“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給孩子提供了展示數字概念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機會;在同伴交流互動的學習場景中,感受記錄的不同方法,同時在分析過程中逐漸掌握“如何清晰表達幾次運算的結果”.............................................................................................................................最後壹個環節讓孩子比較最多和最少的谷粒,既培養了他們的數學能力,也嵌入了他們在生活中繼續探索和研究的熱情:豌豆夾裏有多少粒?豌豆夾的多樣性可以激發孩子思維的積極性和探索的豐富性。活動過程應力求圍繞主要目標,突出重點。例4:閱讀廣告的簡要過程(大班綜合):
1,傾訴:引導孩子在生活中重視閱讀。
老師:妳知道廣告嗎?我在那裏看過廣告。
2.看電視廣告。
(1)播放壹個關於牙膏的廣告。
(2)討論:這是什麽廣告?妳看到了什麽?
讓孩子說出大致印象:是牙膏廣告,有幾個人。動作很有趣,顏色很漂亮...
(3)老師:我們再來看看。有哪些人?他們說了什麽做了什麽?
3.兒童創作廣告。
(1)給孩子喜歡的產品打廣告。
老師:讓我們看看這些是什麽。妳看過這些產品的廣告嗎?誰來試試?
(2)為產品做廣告。
老師:剛才,孩子們做了和電視上壹樣的廣告。現在我們將自己為這些產品制作廣告。
孩子先選擇壹個產品,可以壹個人做,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孩子可以自由的壹起創作廣告)。
分析:雖然教學過程註重從孩子已有的經驗入手,讓孩子在回憶和模仿後進行創造,但有幾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1.這個活動的問題內容和老師構思的第壹個環節並不對應。“生活中的閱讀”內涵豐富,廣告只是閱讀的壹個方面。老師的提問直指廣告,會限制孩子的思維。所以要修改標題:直接引導孩子回憶關於廣告的經歷;或者修改老師的問題:引導孩子說說自己在生活中讀過的東西。
2.沒有能讓孩子感知和增強廣告的特征。廣告語言確實是兒童喜歡感知和能夠感知的語言形式,可以是兒童模仿和創造的形式。但是廣告語言有什麽特點呢?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老師只是引導孩子說:“有幾個人動作滑稽,顏色漂亮……”甚至在安排再次觀看廣告之前,他們只是提醒孩子們註意:“誰在那裏?他們說了什麽?妳做了什麽?”然而,廣告語言的特點,如簡潔,朗朗上口,生動,幽默,從來沒有脫穎而出。
3.讓孩子創作廣告,老師只註重形式上的自主性:可以自己創作廣告,也可以和他們壹起自由創作廣告,但如何創作廣告卻不清楚,在孩子沒有明確特征的情況下如何創作廣告?壹個好的教學過程應該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分析可能的難點,讓目標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自然達成。
(三)選擇適當的方法和途徑,註重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手段是連接教師和孩子,教師、孩子和學習內容的媒介。幼兒教師在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時,註重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活動性,但有時又是生動形象,是多種多樣的追求形式。
例5:散文詩欣賞白雲(中產階級的語言)的簡要過程;
1.展示壹朵白雲(圖片)。白雲住在哪裏?
2.欣賞散文詩《白雲》(配樂)
3、大班幼兒表演(真實場景)
4.學習散文詩和理解詞匯(幻燈片)
5、孩子練習背誦(漫畫)
6.選擇自己的頭飾,邊讀邊表演(頭飾)
解析:散文詩的欣賞和學習是為了提高孩子對文學藝術的感受和理解,散文詩充滿了想象力和美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試圖通過各種手段讓孩子經歷回憶經驗、欣賞、學習、理解和表達的過程,但要體現這幾點:
1,整個過程進展太快了。這是目前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不是帶領孩子壹步壹步往前走,而是快速的走完從感知到表達(甚至是創造)的全過程。
2.教學形式太多了。如果老師每次都要整理制作四五種教具,那老師要投入多少精力在這種準備上呢?壹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為壹項活動花費這麽多精力,必然會影響其他活動的精力投入,損失的是孩子的正常發育。
3.要充分讓孩子感受和體驗散文詩的優美意境。這個活動中有些方法的運用比較費時,也不利於渲染詩歌的意境。比如大班幼兒的表演,需要老師花大量的時間排練,而這種表演會破壞“孫哥哥給我洗臉”、“穿上金色的外衣”、“風娃娃用柔軟的手指梳理我的頭發”、“領著我到處走”等比喻、誇張、想象營造的“快樂”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防止追求形式上的變化,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要盡量不做高投入低收益的事情。要根據孩子的理解水平和教材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具,防止直觀生動(豐富)和形象生動(豐富)的現象,註重教學的有效性。例6:彩色雨滴(小類藝術)簡要過程:
1,進入“下雨場景”,玩音樂遊戲:“下雨了”“大雨小雨”
2.老師示範彩畫。
(1)欣賞天空和草地的大背景圖(由三張鉛紙組成)
老師選擇不同的顏色用手指畫雨滴。
讓孩子感受雨滴從上到下落下;
強調:換顏色的時候,要先把顏色擦在手指上。
(2)幼兒跟著老師,用手指練:壹點,壹點。
3、兒童繪畫(配有“雨”的音樂)
提醒孩子自己選擇顏料,找到合適的位置操作。
觀察兒童如何點畫雨滴,並給予個別兒童必要的暗示。
鼓勵孩子多畫不同顏色的雨滴。
4.欣賞:和自己及同伴壹起感受五彩雨滴的美景。
5、小朋友聽著音樂《雨聲》、《撐著小傘》離開會場。
分析:這是壹次藝術化的教學活動。從觀摩模特繪畫到自己練習,保證孩子是活動的主體。音樂遊戲壹開始的選擇,就調動了每個孩子已有的經驗和沈浸式的情緒。在“雨聲”音樂的伴奏下繪畫,可以讓孩子充分表達對雨的感受。兒童繪畫時,選擇大副的背景畫面,拓展想象空間,營造壹種既源於現實生活又高於現實生活的藝術氛圍。當孩子們“撐著傘”(想象中的情景)在雨中行走,是壹種怎樣的滿足感。這種自然的合成可以讓孩子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獲得畫雨滴的新體驗,同時也鞏固和豐富了科學、音樂、肢體動作、自我保護等諸多方面的經驗和表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