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長期受道教、佛教的影響,主張“修身養性”,“萬物皆空”,講究“靜心”、“靜”,常采取抑目、養耳的方法,使人眼明心不累。雖然過分強調“不理會所聽到的,保持頭腦安靜”是消極的、脫離實際的,但克制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不受外界不良刺激,盡量避免接觸那些不良刺激,對健康和長壽肯定是有益的。
孫思邈主張平日“耳不妄語,口不妄語,身不狂,心不癡”,沒有大的情緒,沒有大的意圖,沒有大的思想,不唱不哭,不悲不哀,不慶不飲。平靜的清靜主義,不追求太多,不強迫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從而維持人體的本質,享受晚年的幸福。
實際上,到了明朝以後,道教總結了前人的養生方法,然後從靜態養生轉變為動靜結合的養生。而體現這種觀點的氣功,其實就是在無聲無息中運動,有目的地引導精神環繞全身,達到運行氣血,調和陰陽,保持陰陽隱秘,精神乃至的目的。
更全面的說,“生命在於運動和休息”。運動時新陳代謝增加,分解和氧化加快,可防止脂肪過度堆積而導致肥胖,運動增強各器官功能。休息時,神經緊張放松,呼吸、心率、血壓、體溫相應降低,新陳代謝減少,還原和合成占優勢,能量得以儲存。這種累積效應有助於修復損傷,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動與靜是對立統壹的,只運動不休息,或者只休息不運動,都不能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