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

圖書鏈接:豆瓣|天貓|當當網| JD.COM |亞馬遜|喜歡|作家榜閱讀APP

沈復的書名雖然來源於李白的《春宴桃李園序》,但比李白的更為寧靜。

“天地之夫,萬物之逆程;時光荏苒,百代流逝。而浮生如夢,為喜幾何?”

李白的筆下充滿了黑夜、月光、燈火、鮮花,有壹種渴望夜晚燭光下的旅行。而沈復之的文字,有落花落水的時間,有園夢的從容寂靜,有衣菜晨光的美。

“小焉,池邊月,蟲鳴,籬中竹榻。老太太報酒溫飯熟,便在月光下飲酒,吃了壹點。”

這種耀眼與優雅,寧靜與動人,是華宇與市井的審美差異。

晚清小紅樓夢

140年來,不止壹位學者將《浮生六記》譽為“晚清小紅樓夢”。

從沈復對女性的態度,對鄉土風光的喜愛,對植物山石的用心,對古籍的選擇,對寺僧的禮儀,都有接近,但結構沒有《紅樓夢》那麽復雜龐大。

出版《浮生六記》、《相布樓的回憶》、《梅穎安的回憶》、《秋光的回憶》以及明清四大精神散文是很常見的。行為非常粗魯。因為幾本書達到的境界完全無法相比。

陳培寫的《湘布樓的回憶》太自我,太庸俗,有壹種男性化的自戀和骯臟的氣息。《影梅庵的回憶》很美,很迷人。但茅碧江對董小宛的態度看似刻骨銘心,事實卻很無情。千言萬語的愛情,不像壹場無聲的旅行。姜譚的《秋光的回憶》幾乎是素雅的,充滿了情感。然而,姜不願意說他很擔心,這使得他的才華有些遲鈍。

只有《浮生六記》是文學性質的,對周圍的壹切都是真誠的。閨閣之戀,花,園林,官場,朋友,街巷,山川,寺廟,甚至兄弟情,妓女,都是隨處勾畫,花生於心。

《紅樓夢》中,每壹部分都不是輕筆,而是細線。曹雪芹在織錦上繪色,沈復在布帛上繪墨。

然而,神府的結構有其自身的特點。根據清代關讀此書後所作的六首詩,每首詩都講述了壹段人生記憶。閨閣,閑適,煩惱,遊蕩,《琉球》《養生》的失落篇章換景,卻有壹種推杯換盞的暢快,就像解決了壹個又壹個重要的內心障礙。

沈復並不反對任何倫理道德,而是反對這些生命的境遇,對於他來說,這只是生命的真實。他對人的了解是忠實的、樸素的、真實的和清晰的。

《紅樓夢》是壹種繁華之後的蒼涼。《浮生六記》是壹種布衣文人的日常慨嘆,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渴望。

這種文字的真誠,是世界上最難得的真實。

華英如仁美

壹個“真”字,就是沈復壹生的理由。

街道、流水、桂花、石橋編織的蘇州夫妻日常生活畫面下,是沈復的深情。如果說陳雲是“中國文學最可愛的女人”,那麽沈復就是中國文學最深情的男人。

從壹見鐘情,以梅綺為例,到不離不棄,見物思人,哪怕是在妓舟,也要找壹個和老婆差不多的女人。沈復比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的任何壹個人都更深情、更真實。另外,他是壹個真實的人。細雨微風的句子,觸動可聞的日常,仿佛這個人就在身邊。

所謂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美好,以及“普通”二字,都被沈臨摹,以體現月色溪流的光澤與律動。

梨園裏有個規矩叫“三分情深得天下,七分情深動鬼神”。陳雲之所以不喜歡那些悲情劇(見卷壹《閨樂回憶》),是因為他是那種感情很深,動不了心的人。

但不像那些曾經壹起貧窮的人所知道的那樣?事實並非如此。書中的抱怨很少,大多是苦澀和自得。他只有在妻子去世(見第三卷《回憶中的悲傷》)和兒子早逝(見第四卷《乘波快速旅行》)時的幾句氣話,更多的是自責而不是抱怨他人。正因為他這種對自己要求很嚴卻又像浮雲的文風,所以這篇文章所描寫的春花秋月才顯得彌足珍貴。

第四卷,《旅行快》。有壹部分是關於住在錫山華氏家裏的那對夫婦的。沈復衣衫襤褸去上海訪友借錢,在朋友們工作的幕府花園的亭子裏相會,還不忘品嘗他們的花園。“這個花園是外國商人捐贈的,非常寬闊。可惜場面散亂無序,後面亂石疊疊,沒有起伏。”言語之間,“疊山專家”的傲慢態度十分可愛。

令人驚訝的是,他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了玉山的勝利”,趁著興致乘順風船去玉山!而且他在上山的路上還不忘喝口感極佳的碧螺春,下山後還邀請路人在野店喝三杯!讓人哭笑不得,無所適從。不知道如何評價他的任性之旅。

這部分信息也比較集中,語速很快,有壹種不以苦為敵的韌性和堅持。而這種堅持給整本書增添了蒼涼。

有評論家說,最喜歡看第壹卷的閨閣樂,第三卷的跌宕起伏。但是第二冊的《剪花借勢》《園林品鑒》等。是這本書的美學基石。有日常的執念才會有愛。沈復生活在清末,仍有明代蘇州人歸有光的淳樸風範,就是這個原因。不是小品,而是優雅的篇章。

吃粥

沈中的蘇州之美是中國古書之雨。

她的魅力在於園林和美食,在於流水和古樹,在於吳語的發音。

逛完了沈父和陳雲去過的所有地方和風景,吃了壹個星期還算不錯的蘑菇面,帶著玫瑰花糖包走了。可惜中間有點豬油。蘇州點心就是這樣。粽子加肉,玫瑰,豬油,蔗糖加芝麻。情況就像壹個美女穿過菜市場去買脂粉。

也許這個小豬油就是沈復的廣州沙面揚州妓舟之行。

即便如此,整本書還是靜悄悄的。

郁達夫稱之為“新鮮”的小品。實際上,這是壹個龐大的系統。很多學者冤枉了沈復,考證了沈復與石毓玉的關系,談到了石的幾十萬字,但都沒有流傳。風格的“新鮮感”也是壹個原因。

所謂“新鮮”就是自然。就像雨和風壹樣,都是自然的,不是人工的。

俞平伯在《浮生六記》德文版序言中寫道:“文章之美在於人心。且心連心,其傳遠矣。”

即俞平伯在20世紀20年代的《再版浮生六記序》中寫道“無酸語、贅語、道語”。

雖然園藝篇幅出格,但透露的信息卻是壹本珍貴的書《插花秘籍》。都是他的經歷,完全沒有壹個民間藝人的隱秘和小氣精神。《海浪遊記》這壹卷,也是時不時的場景變換。“浪”這個詞有些江湖味,也許是因為沈復在妻子去世後的心態。

學者費汝明說:“雲的可愛之處,恐怕不在於她的母性,也不在於她的女兒性,而在於她獨特的妻子性。”“妻性”二字體現了溫柔、溫柔、美好、和諧的特質。這也是沈父享受夫妻倆日常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原因。

所以日常日語比宏觀文字好。在平淡無奇,看不見的顫抖的心裏。

“立足”時期

《浮生六記》最早出版於光緒四年(1878),至今已有近200種。雖然民國歷史只有38年,但版本卻有近60個。壹個作者很難寫出壹本完整的短篇傳記,而且百年版本如此之多,遠遠超過晚清以來所有散文散文家,這是壹個奇跡。

對於民國文人來說,這是中國古代敘事文學的壹脈,也是詩經樂府詩的壹個傳統。對於中國今天的讀者來說,它代表了壹種古老的意義和審美。民國時期拍攝的同名電影已經看不到了,視頻片段也難找。我們只能從電影詩人費穆的簡歷,民國報紙上《浮生六記》的電影劇照和海報來猜測。從《小城之春》和《孔子》的神韻中,可以看出他對情感的微妙把握。可想而知,閨房吃粥,晚上拍照,都是感人的細節。

正因如此,對其“充分性”的期待,在多年來學者和作家的著述中也時常可見。俞平伯、林語堂、郁達夫、鄭、周壽娟、葉聖陶等。,民國幾乎壹半的文人學者都有相關評論。

所謂“夠用”,就是大家的期待。最早的“完整版”是指上海世界書店8月出版的美化文學名著系列,1935,其中有壹部是《浮生六記》,包含了後兩卷。

有“孫中山歷”和“養生”兩章。有壹章是講琉球風光的,幾乎都是抄自李定遠的《使琉球》,這是壹部官僚編年史。養生壹章多引自曾國藩的《秋闕齋日記》和張穎的《聰訓齋語》,文章關節多為俗字。但是,琉球篇畢竟提供了壹種了解琉球風光的能力。雖然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但有時也不乏妙語。因此,本版壹並收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的《浮生六記》,收錄了根據清代著名學者錢泳的筆記手稿整理而成的第五部《國海集》。但從錢所引的體例來看,顯然不是忠實於原書,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刪減,與現存的《四記》之意相去甚遠,甚至不如本書附錄中的《中山歷》那樣細節豐富。

雖然《浮生六記》原著“後兩章”至今未被發現,但絲毫不影響這本書的影響力。從1949到民國後1980年初,大陸出版社都沒有印,但到了1980年5月,僅江西人民出版社羅宗揚的校對版,兩版就出版了15萬冊。同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俞平伯校對版,銷量達10萬冊。此後,國內每年都會出現壹到兩個版本,1995甚至壹年之內就出現了六個版本,而2000年的時候還有五個版本。

這個譯本是根據民國十三年霜楓社的版本。該版本由俞平伯根據光緒四年的《讀五安叢朝》版本和光緒三十二年的《延來鴻叢報》版本校勘而成。同時參考廣靈古籍印刷社1991影印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版《幽蘭真叢》、中華書局2015版《苗懷明評點》。並盡量避免前幾版的常識性錯誤,去掉評論中對“玉山,蘇州壹座山脈”的草率定義。

感謝“作家榜致敬經典”的編輯趙如冰女士,她專業而良好的前期工作為我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感謝詩人蕭海、李、長島、翻譯家馬、,以及學者考尼思,他們在我逗留蘇州期間給了我許多幫助。想到他們,我就想到翻譯完成的那個下午。我在蘇州網景園的茶館裏喝茶,傍晚出園時,滿身桂花香。

周公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