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淺談在中醫教學中註重傳統文化的培養

淺談在中醫教學中註重傳統文化的培養

淺談在中醫教學中註重傳統文化的培養

導讀:中醫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中醫教學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是中醫教學的基礎。我來談談在中醫教學中註重傳統文化的培養。歡迎閱讀!

中醫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有著非凡的歷史價值。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中醫不亂,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內容。它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載著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目前,我國的中醫學教學還存在著教學方法單壹、學生實踐能力薄弱、課程安排不合理等問題,給中醫學的發展造成了諸多障礙。因此,對於中醫教學,應緊跟時代步伐,采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在中醫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滲透到中醫教學中,提高中醫教學質量。本文對中醫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培養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1.中醫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結晶,是理論與實踐的產物,孕育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醫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百家爭鳴,科學技術逐漸成熟。物質成熟後,人們開始關註身體健康,這導致了中醫的誕生。特別是戰國末期的元氣論、陰陽論、五行論等哲學思想,是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基礎,也是古代藥師對中醫實踐的總結。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體系建立的標誌,是把中醫事業從自發提高到自覺、從感官提高到理論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將古代科學技術與哲學思想有機結合的理論體系。《黃帝內經》是在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探索世界的理論。經過數學、物理、天文等方面的梳理和組合。它對人體有全面的了解,並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還對人體的主要部分進行闡述和解釋,如臟腑經絡、證候、辯證治療、病機、氣血津液、預防和養生。漢代中醫的主要著作是《神農本草經》,載有365種藥物,按其性能和功效分為三類。闡述了君、臣、佐、輔、七情相和的醫學理論,是中醫創立的基礎。東漢末年以後,前人根據中醫實踐對前人著作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取得了壹定的中醫價值。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精神需求的提高,中醫藥在預防保健和提高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其獨特的臨床優勢和顯著的治療效果被人們廣泛接受,具有壹定的研究價值和利用價值。同時,人們也受益於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因此,中醫藥的發展和振興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進壹步研究和探討,為人民的生命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二,中醫教學中中醫文化的傳承有待提高。

教學材料

教材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教科書的主要問題是經典內容的流失。教材的版本很多,但是隨著教材的修訂,經典內容也在流失,比如《金匱要略》、《傷寒論》等丟失,導致學生學習不全,或者把這些作為選修課,降低了學生對經典的學習水平,造成學生對經典內容的學習缺失。教材編排前後順序的顛倒,導致學生對自己講過的東西邏輯差,無法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學習。

(2)學校。

我國中醫醫院學生中醫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過於註重學生的理論成績,忽視學生中醫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實習期間不知道怎麽學、學什麽的現象;學校教學課堂的統壹性,大學教學大多采用大規模教學方式,集中在三四個班。老師不可能關註每壹個學生,相反只能關註極少數學生,導致學生養成上課聊天玩手機的散漫現象,無法很好的聽課,與老師基本沒有交流;學校對學生掌握中醫知識的要求降低,考試考核更加正規。學生在基礎考試前背誦老師畫的重點知識,只占教材內容的極小壹部分。對於非重點內容,學生基本不會看;學生公考負擔過重,畢業後就業率低。學生除了學習專業課程外,還要取得相應的公共考試合格證書,如大學英語四六級、大學英語二三級等。中醫專業的學生畢業後社會需求少,就業難。學生家長在學生畢業前通過其他渠道為學生找工作,學生畢業壓力大。學校缺乏中醫實踐基地,中醫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安排比例不合理,導致學生中醫實踐能力薄弱,不能很好地運用理論知識。

(3)學生

大學是壹個自由學習的時期,學生剛從高中緊張的學習環境進入輕松的學習環境,必然會放松下來。學生往往因為中醫課堂枯燥而產生厭煩情緒,不願意上課,不願意看書學習,課前沒有預習習慣,導致上課聽不懂老師講的內容,促進了學生厭煩情緒的培養。課後不會鞏固課本知識,導致下節課忘記上節課學的知識。學生們太沈迷於大學戀情和遊戲,忘記了學習的重要性。

(4)教師。

教師教學方式的簡單化,使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模式有了壹定的把握,形成了固定的學習模式。面對枯燥的中醫學習,學生的厭煩情緒只會更加嚴重。傳統的教師教學模式。現在教中醫的老師都傾向於年紀比較大的老師,中醫的教學以灌輸為主。不管學生聽不聽得懂,老師都堅持自己的教學,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老師在課堂上無視學生的態度,壹味的追求學生所說的,無視學生的接受程度。

三、中醫教學中註重傳統文化培養的對策

(壹)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優化

與西醫相比,中醫的課程本身就帶有濃厚的文化氣息和傳統思維方式。學生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要學會用中醫的思路解決問題,這也是教師對學生培訓的主要內容。要在中醫教學中深入滲透傳統文化,首先要根據中醫教學的內容、課時、課程安排、重點內容,選擇針對性和關聯性強的傳統文化。比如在講述中醫七情時,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情誌變化和疾病的發展來詳細講述,讓學生瞬間充分理解抽象的七情,加深印象;也可以用經典寓言、歷史事件、成語等。講解生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風格。

(二)正確面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註重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教學過程中,要講解傳統文化在中醫學習中的積極作用,討論中醫的利弊,把握中醫的根本特征,研究討論中醫的不足,尋找最新的解決方法,深入理解和繼承中醫的精髓,在研究和討論不好的方面後加強學習,將中醫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繼承和發揚。目前我國中醫養生發展比較迅速,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使得中醫養生有了發展。因此,加強中醫藥知識和傳統文化的教育極為重要。

(3)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傳統文化。

中醫知識包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對中醫知識的理解離不開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所以,閱讀經典作品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對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金匱要略的理解,需要壹定的傳統文化基礎,比如對莊子、周易、春秋、道德經的展開。孫思邈說,要想吃透中醫的精髓,不讀大量的經典書籍是不行的。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經典,也是了解和學習中醫的主要工具。中醫和傳統文化應該在學習過程中有機結合,然後傳承和發揚。

(四)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發展,中醫教學模式也應隨著教育的發展而發展。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的壹種教學方法。在中醫教學方法上,應積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進而增強學生將中醫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能力。在中醫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醫的具體內容增加壹些經典,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老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看日出日落,爬山感受北方的陰涼和南方的陽光,讓學生起來感受古人的陰陽五行的創造過程。對於臟腑經絡的講解,老師可以用真人模式詳細描述,讓學生體驗古人對臟腑經絡的研究過程。

四。結論

中醫教學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是中醫教學的基礎,能夠促進中醫教學的發展。本文闡述了中醫的發展歷程,分析了中醫教學的現狀及原因,最後提出了在中醫教學中重視傳統文化的對策。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中醫教學有積極的作用,可以加強傳統文化在中醫教學中的滲透,提高中醫教學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