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479)早就提出“色惡,味惡,食敗”,“魚饑肉敗”。
明初百歲養生專家賈明,專門研究飲食禁忌,著有《飲食須知》壹書。明朝大皇帝朱元璋(1328—1398)召見他,問他有什麽養生之術。他說沒有所謂的飲食禁忌。於是他把“食令”獻給了開國皇帝。家明活了106歲。
飲食禁忌還包括戒煙和戒酒。
煙大概是明朝初年傳入中國的。起初,人們認為煙草可以治病。當時的藥理學家毛蘭(1397-1446)在《滇南本草》中指出,煙草味辛,有毒。
清代醫生發現吸煙可引起急性中毒,“吐黃水而死”,對吸煙的危害有深刻認識。如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吳指出:“吸煙最燒肺陰,使人咽喉疼痛,咳嗽失音癥狀多,未必是吸煙所致。消耗血液需要數年時間,衛生工作者應該遠離。”
醫學家趙學敏對吸煙的危害做了壹個對比觀察:他的朋友張壽壯因吸煙而咳嗽咳痰,“藥未能治,年復壹年也未能痊愈”;但是,戒煙壹個月,不僅有助於咳嗽、咳痰的恢復,還能讓妳“精神健康,多吃飯”。所以他得出結論,吸煙耗肺耗血耗神耗命,應該戒。
清代有壹本名為《戒煙》的專書,建議用4兩(200克)生豆腐,用2兩(100克)黑糖蒸豆腐。當妳想抽煙的時候,妳應該吃壹些糖豆腐汁。據說戒了這種方法,3天後就不想抽了。
酒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人們就用它來治療疾病。後來,壹些人養成了飲酒的壞習慣,酒精成為引發疾病的重要因素。比如《呂氏春秋》說:“重飲為第壹病。”
但少量飲用對人體有益。元代禦醫胡思慧在《吃正》壹書中分析了酒的利弊:“酒,...是主藥,除惡務盡,疏通血管,增厚腸胃,消除憂愁,少喝為好;多喝對生命有害,易為人。”
後世醫家壹致認為,少飲酒有益,可促進血液循環,鍛煉筋骨;多喝有害。所以大部分老中醫都喜歡喝壹點酒,但嗜酒如命的很少。
藥酒是用延年益壽的藥物和上好的山泉配制而成,具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比如伏牛山有壹個人,經常喝五眼泉水和藥物釀造的美酒。老人活到104歲,大兒子活到1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