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薦妳讀南·懷瑾先生的書。石楠的書是打開傳統文化寶藏的鑰匙。如果可能的話,至少讀壹遍石楠的所有書籍。我推薦妳先看《易經傳》。《易經傳》是孔子學習易經的心得。看完這本書,我們可能對傳統文化有個大概的了解。
然後讀易經雜記。這本書講易經的不多,但大部分都是提綱挈領。看完這本書,就可以判斷《易經》其他書好不好了。只有了解傳統文化,才能大致判斷誰說話好聽。易經太復雜了。如果妳真的想研究它,妳可能要把壹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理論、形象、數字等每壹個方面,但妳未必能有多大的成就。因為易經多講“用”,而“用”的變化是無窮的,“萬物皆生”。
如果只想讀四書五經,可以讀論語,孟子旁路,大學筆記原著。石楠的《中庸》還沒有出版,但網上有錄音版本。
接下來,妳可以看看《歷史經驗》、《石楠歷史與生活》、《新老壹代》、《中國文化潘巖》、《南講座》、《談中國文化》、《黃帝內經》等。這些都比較簡單,可能算是小說吧。
道家學派包括《老何姿說》及其續篇、《莊子·南真》和《我說我童燦氣》。佛教徒比較多,妳可以先看妳要哪壹本。
放眼這個時代,我不知道除了石楠還有誰真正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只是我的個人經歷,如果不認同,請直接跳過。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是嗎?)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壹個實踐體系,如果只停留在理論上而沒有自己的真實論證,那就是自欺欺人了。換句話說,我們的傳統文化需要從壹個境界逐步提升到另壹個境界。比如子思在《大學》裏說的,知止可以後定,後定而後靜,後靜而後安,後安而後慮,而後得。停、定、靜、安、憂、得,這些都是不同的境界,入門就是停。停是基礎。如果沒有“停止”狀態,那麽壹切都無從談起。但放眼全球,又有幾個人能“停下來”?說大話可以騙過別人,騙不了自己。我還是個門外漢,只是說說自己的經歷,真正懂人的書還得靠自己去讀。“停”的境界是什麽?如何快速進入“停”的境界?《禪宗與人生認知初探》這本書講得很清楚。我認為這本書非常重要,尤其是對初學者來說。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隨和、齊論、養生、出世、賢德、大當家、帝王”都是逐漸提高的境界,不可能壹步登天。要認真研究整個過程的不同境界,可以看看菩提道紀第壹論。我還沒看過這本書。
我簡單說說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由儒釋道三家構成。這三個學校講的都是同壹件事,只是切入點不同,對象不同。這個東西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道”。只有理解了道,才能理解傳統文化。孔子說:“玄學是指道,玄學是指器”。有形的、看得見的、摸得著的世界稱為設備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維空間的範圍。有形之上者,無形而無形,謂之“道”。
換句話說,如果用現代語言表達,“道”是壹個超越時空的範疇。換句話說,我們傳統文化研究的重點是時間和空間的範疇。只有理解了這壹點,才能理解傳統文化。
簡單來說,“道”的含義就是宇宙的本體及其運行規律,包括常規時空和超空間,尤其是看不見的超空間,是研究的重點。因為只有突破人類常規的時空限制,達到更高的境界,站在更高的層面,才能看清人類。
換句話說,“道”包括兩個方面,壹個是她的“本體”,壹個是她的“應用”,即體和用。身體是道的內在運行規律;用就是應用,體現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作用。孔子說:人的作用是“謀士耕耘天地”天地運行是有缺陷的,人的作用就是彌補這個缺陷。老子說,大國,地大物博,人多。
所以我們的傳統文化按照道的體用可以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關於體的,關於如何修佛悟道的;第二部分是為了教學。我可以總結成幾個部分:醫學、命理、地理、謀略等等。總結壹個字,就是“藥”:
1.醫學,簡單來說就是調整人的狀態,糾正人的生理和社會缺陷,讓人和社會更加健康。
2.命理學是研究人和民族的命運,調整命運中的缺陷。
趨利避害。眾所周知,人與生俱來的許多先天素質,對人壹生的運行軌跡有很大的影響。命運其實包括兩層意思,壹是命運,是自然帶來的部分;另壹部分是運氣,是指人在壹生中所經歷的時間和空間點的集合。壹般來說,先天的生命是很難改變的,在途的時間是不可改變的。
因為在我們的宇宙中,單向的時間只能從昨天流向今天再流向明天,不可能從昨天直接跳到明天。所以壹般只能換空格。
3.地理,也就是風水,就是研究我們生活的環境,調整環境,讓環境更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
4.戰略:治天下、撥亂反正的戰略,治國家、治社會的病。
簡單來說,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以人為本,以人為實驗對象,研究如何增強和提高人的能量,在更高的層次上把握人、世界和宇宙;現在的科學體系,起源於西方,以物質為研究對象,把物質分成越來越細的點,從微觀的角度深入理解。
不管是人還是外在的東西,都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的。能量的能量場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客觀存在的,就像電有電場,磁有磁場,人體也有人體場壹樣。健康人體的能量場是明亮生動的,而虛弱的人的能量場是暗淡的,患病的器官和部位是深灰色的。人體不同器官的能量場顏色也不同:心的能量場是紅色的,肺是白色的,肝膽是綠色的,脾胃是黃色的,腎是黑色的。不同器官之間的能量場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它們溝通的渠道是經絡。
所以,要想增強體質,保持健康,就要不斷增強人體場的能量。增強能量要考慮兩個因素:除了不斷補充能量,還要盡量減少能量損失。對於人體來說,強烈的情緒波動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國外學者做過實驗,發現幾十秒鐘的劇烈興奮所消耗的能量相當於壹場馬拉松所消耗的能量。而且,劇烈的情緒波動還會在人體內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所以,增強人體能量,首先要減少能量的損耗,保持心態平和,不要有太大的情緒波動。縱觀儒釋道,不管是哪壹種,修行的第壹件事就是要心平氣和。但是人總是有世俗的欲望,如何才能保持冷靜?這裏面涉及的內容很多。還有壹個因素就是如何補充能量。除了在飲食上註重合理營養,減少雜質攝入,不斷凈化能量,古人還找到了直接增強人體和器官能量場的方法。古人發現人體各器官的能量場通過經絡晝夜相通,經絡中能量的流動是有規律、周期性變化的。古人把經脈中不斷流動的能量流稱為“氣”。氣的流動使器官之間的能量保持相對平衡。如果這種調節能通過壹定的方法增強,那麽各器官的能量場也能相應增強,這就是煉氣。另壹方面,經絡上布滿了許多穴位,經絡的能量流可以通過穴位與外界交流,甚至通過壹定的方法吸收外界的能量。人體是壹個小宇宙,人體與大宇宙之間存在全息對應關系。傳統文化經典中有相當壹部分是關於調節心態的。
和精煉氣體。
古人根據人的智慧或素質差異,把人分為三等,即上中下三等。儒家針對大多數劣等人,從人的日常行為如走、坐、立、臥入手,提出“立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道家從人體生理入手,煉氣,針對少數中產階級;佛教從人的心理入手,修心養性,針對的是少數有智根的貴人。心,看不見摸不著,不是壹般人能理解的。
文化是壹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和源泉。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擁有完整、完整、博大、包容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秉承著保持中國柔軟的原則。
但是現在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