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溫開始降低,降雨量減少,空氣濕度相對降低,氣候趨於幹燥。秋天的氣要對肺有反應,而秋天幹燥的氣候是極其
容易損傷肺陰,導致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皮膚幹燥、便秘等癥狀。嚴重時咳嗽會有血絲,秋季保健要防燥。
秋天,在幹燥的空氣中,也意味著涼爽的秋天。人在夏天過度發泄後,身體的各個組織系統都處於相對缺水的狀態。如果此時人受風著涼,容易導致頭痛、鼻塞、胃痛、關節痛等壹系列癥狀,甚至使舊病復發或誘發新病。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對這種變化的適應能力和耐受力較差,更要註意防寒。
二、保健方法
秋季養生,靠的是滋陰防燥。秋季,陽氣漸閉,陰氣漸生,所以維持體內的陰氣成為首要任務,而養陰的關鍵在於防燥。這個原則應該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秋季是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所以順應秋天養生的自然特性,即保護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而言,應做到以下幾點:
日常生活:秋季早睡早起,註意添衣,防止感冒傷肺。
心理健康:保持內心平和,心情樂觀,心態放松,拋開壹切煩惱,避免悲傷,是秋季養肺的好方法。
性健康:秋季要註意順應自然收藏規律,節制房事,滋陰養精。
飲食與健康:多吃酸性食物,如蘋果、橘子、山楂、獼猴桃等。,以收斂肺氣;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等,可以避免發散瀉肺。銀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具有潤肺的功效,應經常食用。另外,秋季可以適當喝雞湯、骨頭湯。
運動:秋天是運動的好時候。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比如爬山、打太極拳、遊泳等。長期堅持可以增強妳的心肺功能。
藥物養生:秋季進補的基本原則應該是以滋潤為主,忌散。常用藥物有西洋參、沙參、芡實、玉竹、天冬、麥冬、百合、女貞子、芝麻、生地等。
第三,飲食調養
秋季飲食應遵循“滋陰防燥”的原則,飲食宜滋陰潤燥。具體方案如下:
養肺最重要。
秋氣應在肺。肺是人體重要的呼吸器官,是氣的來源,肺氣的盛衰關系到壽命的長短。秋季氣候幹燥,容易傷肺陰,使人患上鼻幹、咽痛、咳嗽、胸痛等呼吸道疾病,所以飲食要註意養肺。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蓮藕、菠菜、甲魚肉、烏骨雞、豬肺、豆漿、焦糖、鴨蛋、蜂蜜、甲魚肉、橄欖等。多吃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能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適當吃壹些藥膳,如:參麥團魚、蜂蜜蒸百合、橄欖酸梅湯等。
刺激性更小,酸性更強
秋季肺功能偏高,吃太多辛辣食物會使肺氣更加旺盛,進壹步傷肝氣,所以秋季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礎上,多吃酸味食物,如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櫻桃、柚子、檸檬、山楂、西紅柿、菱角等。
多吃粥。
初秋天氣依然炎熱,空氣潮濕悶熱,熱氣騰騰,加上秋季果蔬成熟,很難保護人不暴飲暴食,會損傷脾胃,所以秋晨多吃粥不僅能健脾養胃,還能帶來神清氣爽的壹天。秋天我們經常吃的粥有:山楂米粥、梨米粥、兔子米粥、白蘿蔔米粥、杏仁米粥、橘皮米粥、柿子米粥等等。
壹步簡佩筠湯
秋季飲食以滋陰潤燥為原則。在此基礎上,每天午餐和晚餐喝點健身湯,壹方面可以潤脾養陰防燥,另壹方面也可以補充營養,強身健體。秋天吃的常見湯有:百合冬瓜湯、豬皮番茄湯、山楂排骨湯、鯉魚山楂湯、鰱魚頭湯、鱔魚湯、紅豆鯽魚湯、鴨架豆腐湯、枸杞葉豆腐湯、平菇豆腐湯、平菇雞蛋湯、香菇紫菜湯。
多吃魚。
秋天是需要進補的季節,但是很多人害怕大量進補會導致肥胖。他們不妨吃些魚,魚的脂肪含量很低,其中的脂肪酸已被證明具有降血糖、保護心臟和預防癌癥的作用。
鯽魚:又名魷魚,味甘,性溫。具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通乳、清熱解毒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產後缺乳、胃下垂、脫肛等疾病。
帶魚:能補益五臟,祛風殺蟲,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皮膚幹燥者。可用於遷延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輔助治療。經常吃帶魚還可以滋潤皮膚,保持皮膚濕潤有彈性。
青魚:具有益氣養胃、燥濕利水、祛風除煩的作用。吃它可以治療氣虛乏力、胃寒疼痛、腳氣、濕痹、瘧疾、頭痛等癥狀。鯡魚含有鋅、硒、鐵等微量元素,還具有防癌抗癌作用。
鯉魚:味甘,性溫。具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催乳的功效。適應癥:水腫、乳腺阻塞和胎氣不足。
草魚:又名鯧魚,有青鯧魚和白鯧魚兩種顏色。味甘性溫,有平肝祛風、活絡痹痛、止瘧的功效。古人認為桂魚肉厚而松,是治療疲勞、風虛頭痛的最佳方法,尤其是蒸其頭。
泥鰍:味甘、性平,有溫中益氣、清利小便、解毒斂痔之功效。泥鰍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其滑滑的唾液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病後盜汗等。
魚類中的維生素D、鈣、磷能有效預防骨質疏松。
四、保健要點
1,健康飲食
秋季膳食應以滋陰潤肺為主。腸胃不好的老人,早上可以吃點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應多吃酸味果蔬,少吃辛辣食物,這對保肝益肺大有裨益。
2、調理脾胃
立秋後,我們應該盡量少吃冷食或生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那些脾胃虛弱的人。夏秋之交,調理脾胃要以清熱健脾為主,少食多餐,多食熟、軟而開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油膩的食物,秋季調理註意清胃火,讓體內濕熱之邪排出大便,等胃火退去後再進補。
3.預防秋乏
俗話說“春困秋乏”。秋乏是人體為彌補夏季超常消耗的壹種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無精打采等。預防秋乏最好的方法是適當運動,但註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預防秋乏。
4.預防秋燥
秋天雨水少,天氣幹燥,人體容易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相通,肺氣過盛,容易導致津液不足,如津液不足的“燥”,如皮膚幹燥、咳嗽等。預防秋燥應以飲食調理為主,適當選擇壹些能潤肺清燥、滋陰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菱角、百合、銀耳等。
5.預防感冒
秋天感冒的次數越來越多。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其次,室內空調溫度不能太低,壹般25℃ ~ 27℃為最佳。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壹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符合陰精的收藏,早起放松楊琪。現代研究表明,秋季早起可以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起床前先躺幾分鐘,拉伸全身,防止血栓形成,也是很有意義的。
7.加強鍛煉
秋季氣候漸冷,衣服不宜壹下子增加太多。刻意冷凍身體,進行壹些防寒運動,也是增強身體對冬季寒冷氣候適應能力的重要途徑。秋天天氣涼爽,是鍛煉身體的好時候。尤其要註意耐寒鍛煉,如晨練、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
8.小心吃水果和蔬菜
夏天大量吃水果蔬菜,不會引起脾胃的疾病,但會降低腸胃的抗病能力。秋季吃大量的水果蔬菜,肯定會幫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能運化水濕,腹瀉、痢疾、便溏等急慢性胃腸疾病就會隨之而來。所以入秋後要少吃水果蔬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
9、適時進補
俗話說“秋補,冬殺虎”,但進補時要註意不要無病進補,亂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補虛,不是對虛損患者用補藥。虛癥又可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所以對癥下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還要註意適當進補,忌吃藥,提倡食補。秋季以滋陰潤燥為主要食補,如烏雞、豬肺、甲魚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蓮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結合使用效果更好。
10,註意滋陰
秋季天氣幹燥,秋季要註意滋陰。秋季養陰,首先要多喝水,補充夏季流失的水分。第二,要接地氣。秋天要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漫步田野、公園,有助於養陰。第三,忌出汗。出汗過多會損傷人體的“陰”,所以秋季運動要適度。
動詞 (verb的縮寫)鍛煉
秋天,天高氣爽,正是鍛煉身體的好時候。此時人體的活動正處於隨氣候變化而“收割”的狀態,陰精和陽氣也處於收斂和內養的階段,秋季運動不宜過於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