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貼秋肥”不等於秋補。
在古代,人們在經歷了高溫、濕熱、食欲不振的“苦夏”後,往往在立秋時“以肉粘脂”,為繁忙的秋收打下物質基礎。
但是現代人早就過了溫飽不足,種田體力消耗大的時代。他們的飲食通常既營養又美味。主食、肉蛋、油脂的攝入早已超過日常所需,運動少、工作少、消耗體能少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此時以“堅持秋重”為由大吃大喝,可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腹脹、腹瀉等消化不良癥狀,甚至導致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危及生命。2.“養陰”是重點。《黃帝內經》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立秋後,天地之間的陽氣逐漸關閉,保健強調適應天氣,滋養和保護五臟和陰精,保持人體的正氣,以抵抗秋季易發生的常見疾病。
秋天最大的特點就是“燥”,最傷肺陰。清肺陰可緩解口唇幹裂、咽喉鼻幹、咳嗽等不適。,又避免了季節變換帶來的“毒瘟疫”之苦。補胃陰可緩解脾胃燥熱過度引起的口幹、煩渴、腹脹、食欲不振、大便幹燥等癥狀;滋潤肝腎陰可減輕手腳發熱、心煩失眠、小便短赤等癥狀。所以秋季養生重在“養陰”。
3.中醫養陰四法
用藥物補陰需要中醫辨證,再結合初秋“溫燥”的氣候特點。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補陰的方法,可以在家裏嘗試。
調整作息。民間有句話叫“白天養陽,晚上養陰”,良好的睡眠可以保證心、肺、肝、脾、腎等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秋後的作息要逐漸調整到“早睡早起”的狀態。早起吸收自然界(空氣質量適宜時)晨露滋養的水分,有利於人體適應秋後的“幹燥”;早睡可以滋養身體的陰精,對滋陰大有好處。
穴位練習。中醫外治法調理養陰的方法很多。眾所周知的泡腳、足底按摩(重點在湧泉穴)就屬於這壹類。下面是壹套睡前穴位練習。
第壹步:磕頭梳頭,雙手手指分開,用指尖輕輕拍打頭皮2 ~ 3分鐘,然後用手指從前向後梳1 ~ 2分鐘。
第二步:按摩安明1 ~ 2分鐘(安明是經絡外的奇穴,位於耳後凹陷與枕下凹陷連線的中點)。
第三步揉耳廓1 ~ 2分鐘(耳朵上穴位多,疼的時候可以按幾下)。
第四步:按摩手腕(內關、神門穴)和手掌勞宮穴1 ~ 2分鐘。
第五步:按摩下肢三陰交、趙海、湧泉穴各1 ~ 2分鐘。
第六步,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揉腹3 ~ 5分鐘。
第七步,仰臥放松,深呼吸,自然入睡。
軟性運動。打太極、練瑜伽、飯後慢走等溫和的運動,對放松身心、調和陰陽很有幫助。慢走時,註意三步壹個呼吸壹個呼吸,慢慢放慢呼吸頻率,同時保持每壹步的腳簧。
食療養陰。初秋時節,夏日的炎熱還沒有完全消失。除了滋陰潤燥,還要註意清熱。下面介紹幾個嶺南人常用的滋潤養生食譜。